品茗

《品茗》 向贤彪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 。在我对咖啡 , 牛奶、健力宝、矿泉水等饮料作了一番比较之后 , 仍返朴归真 , 顽固地认为品茗最好 。我有两把茶砂壶 。一个在单位里 , 一个在家中 , 无论居家还是上班 , 第一件事便是沏好茶 , 而后再忙其他的 。心里清楚我依旧是俗人一个 , 尽管我一直羡慕雅土 。所以出于俗人心理 , 我喝茶时就要忍不住附庸风雅地自为品茗 。历来人们品茗是极讲究环境和心境的 。苦茶庵主人认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 , 清泉绿茶 ,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 同二三人共饮 , 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的尘梦” 。可见 , 品茗是可以品出一种别样的心境来的 。历代文人雅士 , 大都追求一种品茗与心境特殊的融合 。结庐林间 , 汲山泉 , 焚松叶 , 烹绿茶 , 然后独坐窗前或落花树下 , 持了紫壶慢慢品啜 , 耳听泉之声 , 目断飞鸿 , 心骛八极 , 超然天外 , 那种境界固然比周作人先生的纸窗瓦屋来得潇洒出尘 , 却只有老僧与隐士才可独享 , 红尘中人 , 只可想象罢了 。我之有茶癖 , 倒并不是刻意追求一种超脱凡尘的心情 , 只因为当年上山下乡出没于茶乡 , 那里家家种茶 , 人人饮茶 , 常以大壶泡叶成卤 , 极浓 , 喝时 , 另以一小杯倒上茶卤 , 再冲兑白开水 , 将其稀释成自己舌底满意的茶汤 。以卤兑水稀释之茶 , 可使五杯八杯茶汤保持大体同等浓度 , 持续保持最惬意的口感 , 最细蕴馥郁之朦胧意境 。倘若偶得几许茶中珍品 , 则总忘不了几位茶友 。择半日之闲 , 将他们一一邀来 , 掬一壶井水烧开沏茶 ,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盛之 , 与朋友边品味 , 边说着许多与饮茶有关和无关的话 。一杯茶在手 , 悠然举杯同饮 , 海阔天空 , 娓娓道来 , 也可抵上十年的尘梦 。那品茗后的心境 , 绝对像雨过天晴的绿山碧水 , 没有半点尘埃 。【品茗】中国是茶的故乡 , 各地星罗棋布的茶馆 , 便是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的见证 。泡茶馆 , 说实在的 , 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 , 是一种比较雅致的俗文化 , 是一种决不强求一致 , 允许自行其是 , 不干左右纷扰 , 但愿心安理得地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 。如今城市的一些茶馆 , 包装极为考究 , 颇类西人之咖啡馆 。但旧时茶馆冲茶的技艺却已荡然无存 , 加之琳琅满目的精美点心 , 更冲淡了品茗的情趣 。我忙里偷闲光顾过几次 , 总觉没有独自在家品茗安逸 。偶尔出差到乡下 , 光顾乡间的小茶馆 , 倒是有些情趣 。这些乡间小茶馆 , 大都傍河倚湖而建 , 小巧玲珑 , 半依岸 , 半临水 , 或是水榭式 , 或是竹茶居 , 树皮编墙 , 八面临风 。那质朴的韵味 , 虽比不上城里茶馆的气势 , 但多了许多水乡情调 。在泰宁金湖 , 我光顾过一回水上茶馆 , 边摇橹 , 边赏景 , 边品茗 , 直到玉兔东升 , 水浸月色 , 方才收橹踏归 , 留连忘返 。品茗一个“品”字好生了得 , 它孕育着完美的审美过程 。端起茶杯 , 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香味扑鼻而来 。这正如一位诗人所言:“舌根未得天真味 , 鼻观先闻圣妙香” 。各种名茶的香味是不同的 。雨花、龙井、眉珍、碧螺的清香;铁观音、大红袍、滇红、祁红的醇香;玉兰、茉莉等花茶的芬芳 。注下开水 , 片刻 , 一种不可名状的幽香扑鼻而来 , 使人领略到那魂牵梦萦般的韵致 。接着还有“听茶” 。茶的本味是清 , 一个“清”字 , 乃从心中得来 。只有心听之茶 , 其间才有高山流水 , 才有岁月风情 , 甚至才有铁马金戈 。每每端起一杯新沏的茶 , 我都要先观其形(看茶叶在沸水中沉浮的娇姿) , 嗅其香 , 听其声——恍惚之际 , 只听得那一个“清”字正躲在茶韵里 , 被抽出一根一根声音的丝来 , 织成一片蕴含着生机的宁静 。接下来才进入品味 。各种茶叶的香型不一样 , 其味也不同 。但只要是名茶香气都特别高爽 , 回味也尤其悠长 , 唇齿留芳 , 许久不散 , 使人渐入“两腋清风起 , 我欲上蓬莱”(苏轼语)的佳境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 , 会喝好茶 , 是一种清福” 。品茗 , 即品味着人生 。悠悠品茗情 , 漫漫人生路 , 一抹艰难 , 几多烦恼 , 一并浸入茶中 , 缓缓地消解 , 心境 , 会超于平和 , 情感 , 会得以净化 , 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参悟 。在品茗的当儿 , 不知不觉忘却了这个喧闹的尘世 , 消除了全部的烦恼于疲惫 , 沉浸于物我两忘的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