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香薷】香薷介绍

【别名】
香菜(《本草经集注》) , 香菜(《千金方》) , 香戎(《食疗本草》) , 香茸(《本草图经》) , 紫花香菜(《履巉岩本草》) , 蜜蜂草(《纲目》) 。
【汉语拼音】
xiangru
【名称英】
Moslae Herba 。
【成份】
海州香薷含挥发油 , 密花香薷含有挥发油0.3% , 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 。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
【加工采集】
夏、秋季采收 , 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 , 晒干或阴干 。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 , 全体被有白色茸毛 。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 , 长约30~50厘米 , 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 , 上部方形 , 节明显 , 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 , 易折断 。叶对生 , 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 , 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 , 长2.5~3.5厘米 , 宽3~5毫米 , 边缘有疏锯齿 , 暗绿色或灰绿色 。茎顶带有穗状花序 , 呈淡黄色或淡紫色 , 宿存的花萼钟状 , 苞片脱落或残存 。有浓烈香气 , 味辛 , 微麻舌 。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
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 , 以江西产量大 , 品质佳 , 商品习称"江香薷" 。
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 , 作香薷使用 。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 , 惟完整的叶较大 , 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 , 长3.5~10厘米 , 宽1.5~3厘米;穗状花序 , 花明显地偏向一侧 。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 。《本草衍义》所述香薷 , 即为本种 , 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 。参见"半边苏"条 。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 。参见"石香葇"条 。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 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 。参见"土香薷"条 。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 , 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 。参见"萼果香薷"条 。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 , 又称"密香薷" 。
【药理作用】
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 , 并有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海州香薷水煎剂1:20 浓度时对病毒ECHO11 株有抑制作用 。2.抑菌作用:本品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用平板打孔法测定时 , 浓度在1:200-1 :1000的抑菌圈直径均为9mm 。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 用平板打孔法测定 , 当浓度为1:1.25时抑菌圈的直径为15mm , 浓度为1:1.25-1:0.16时抑菌圈直径均为9mm 。石香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 。3.对离体肠平滑肌的作用:香薷挥发油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活性皆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 , 但对不同种属的动物的敏感性不同 , 相比之下 , 对豚鼠和家兔回肠的抑制作用较强 , 半数有效量分别为3.6和7.6μg/ml , 而对大鼠和小鼠的作用稍弱 , 半数有效量为14.2和35.1μg/ml 。对豚鼠回肠因鸡蛋清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的过敏性收缩均有对抗作用 。
【炮制】
拣去杂质 , 用水喷润后 , 除去残根 , 切段 , 晒干即得 。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香薷) , 去根留叶 , 细锉 , 暴干 , 勿令犯火 。"
【功能主治】
发汗解暑 , 行水散湿 , 温胃调中 。治夏月感寒饮冷 , 头痛发热 , 恶寒无汗 , 胸痞腹痛 , 呕吐腹泻 , 水肿 , 脚气 。
①《别录》:"主霍乱 , 腹痛吐下 , 散水肿 。"
②孟诜:"去热风 , 卒转筋 , 可煮汁顿服 。又干末止鼻衄 , 以水服之 。"
③《日华子本草》:"下气 , 除烦热 , 疗呕逆冷气 。"
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
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 , 利小便 。"
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 , 治中暑头疼 , 暑泻肚肠疼痛 , 暑热咳嗽 , 发汗 , 温胃 , 和中 。"
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 , 可无热病 , 调中温胃;含汁漱口 , 去臭气 。"
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
【性味】
辛 , 微温 。
①《别录》:"味辛 , 微温 。"
②孟诜:"温 。"
③《滇南本草》:"性温 , 味苦辛 。"
④《本草汇言》:"味辛甘 , 性温 , 无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 1~3钱 , 或研末 。
【宜忌】
表虚者忌服 。
①《本草从新》:"无表邪者戒之 。
②《得配本草》:"火盛气虚 , 阴虚有热者禁用 。"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
【归经】
归肺、胃经
【备注】
(1)香薷发散风寒 , 有发汗解表作用 , 但多用于夏季贪凉 , 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 , 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 , 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 , 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 。香薷利小便、消水肿 , 可单独应用 , 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 , 又能祛暑化湿 , 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 , 是一味常用的药品 。本品虽能祛暑 , 但性温辛散 , 多适用于阴暑病症 , 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 , 犹冬月之用麻黄 。」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 。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 , 可配黄连同用 。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 , 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
【植物形态】
海州香薷
多年生草本 , 高30~40厘米 。茎直立 , 通常呈棕红色 , 二歧分枝或单一 , 均四棱形 , 密被灰白色卷曲柔毛 。叶对生 , 广披针形至披针形 , 长2.3~3.5厘米 , 宽3~5毫米 , 先端锐尖或钝尖 , 基部广楔形 , 边缘具疏锯齿 , 偶近全缘 , 上面深绿色 , 密被白色长柔毛 , 下面淡绿色 , 密布腺点 , 沿主脉疏被柔毛 。轮伞花序密聚成穗状 , 顶生和腋生;苞片阔倒卵形 , 绿色 , 先端骤尖 , 基部渐狭 , 全缘 , 两面均具长柔毛及腺点 , 边缘具长缘毛 , 具5条明显的纵脉;花萼5裂 , 裂片三角状披针形 , 具长柔毛及腺点 , 每裂片具1条中脉;花冠唇形 , 淡红紫色 , 上唇2裂 , 下唇3裂 , 中裂片矩形 , 两侧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4 , 花药黄色 , 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雌蕊1 , 子房上位 , 花柱线状 , 柱头2歧 。小坚果4 , 近卵圆形 , 棕色 , 藏于宿存萼内 。花期9月 。果期10月 。
生于山野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 , 水煎服 , 或研末 。用治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免疫、解痉、利尿、镇痛、镇静、止咳祛痰等作用 。
【药用部位】
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 。
【来自何书】
《别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