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要经历几个阶段


幼小衔接要经历几个阶段

文章插图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环境方面都面临着重大变化,包括心理上的需求,才能完成入学适应,实现平稳过渡 。
第一阶段:兴奋期
幼儿园里的孩子对上小学都有一种渴望,看到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去上学,总是会心生羡慕 。
到了大班,孩子们的这种渴望心理会随着家长和幼儿园不断地给孩子做的学前准备而不断增加 。如:经常告诉孩子你就要读小学了,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了;幼儿园老师或家长带孩子们到小学去参观,带孩子去小学报名等,都会不断激发孩子们做一年级小学生的渴望心理 。
随着入学的临近,他们心情激动,甚至兴奋得睡不着觉,坐不住,充满自豪感 。这个时期,为了实现做小学生的愿望,孩子往往很听大人的话,家长提出的以前孩子无法达到的要求,这时孩子都可能会做到,都有当个好学生的愿望 。
【幼小衔接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二阶段:压力期
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在学校生活感到纪律上的约束和学习上的紧张,对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容易,与轻松快乐的幼儿园生活相比,孩子通常会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在五个方面的差异和变化问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老师像妈妈”,在幼儿园里,通常班里配有两位主班老师和一位保育员,老师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机会比较多;而到了小学,往往是一个老师同时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有些孩子会担心:班里有这么多同学,老师会不会注意到我、喜欢我?
2.学习环境和方式的变化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是在轻松、活泼、自由的环境下、以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而小学则是以学为主的系统学习阶段,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乱动,孩子容易产生疲惫感,有抵触情绪 。
3.行为规范的变化
在幼儿园,孩子行为规范相对比较自由;而在小学,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秩序化 。
4.社会结构的变化
入小学后,孩子要与幼儿园原来熟悉的小朋友分离,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的班集体里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
5.期望水平的变化
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都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由玩耍的时间少了,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会感到约束太多、不够自由、学习负担重,容易产生怕吃苦、不想上学的压力和厌倦心理 。
如果此时家长了解不到孩子的心理不适应,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身心疲惫,甚至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障碍 。
第三阶段:适应期
两个月后,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校生活,从此高兴起来,逢人就夸老师如何如何,同学如何如何,初步懂得了爱校,爱学习,努力上进,争当好学生 。至此,孩子的幼小衔接基本宣告完成 。
很多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到小学后,伴随新的主导活动而可能会面临的骤然上升任务密度、难度,新环境带来的规则量及独立完成要求相应的心理变量,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和实质在于孩子主体的适应性问题,特别是社会适应性问题,集中体现在:
1.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它包括对任务的感知、承担任务的责任感、完成任务的决心、执行任务的办法 。具体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主要指:知道教师布置的任务,理解任务的内容,能把完成任务与玩分开;对任务很在意,知道任务是必须做的,愿意做事和把事情做好;有做事的兴奋反应,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一般困难不畏惧,能坚持做事;知道完成任务的简单方法,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寻找简单的方法 。
2.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它包括对各种规则的理解、知道怎样做是符合规则、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和习惯 。体现在儿童身上主要指:能知道生活是有规则的,有了规则人们的生活才方便,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能比较自觉地或在成人的提示下遵守日常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等等 。对于幼儿,其自控力的形成常常与其遵守规则的习惯相一致 。
3.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它包括在生活上愿意自己做事,不依赖家长,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能保护自己的身体 。这是最基本的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独立性,体现在儿童身上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
4.人际交往
它主要包括主动与身边的同龄伙伴、教师打交道,能以宽容的态度对人,不胆怯、不害羞,与人和睦相处 。愿意与小伙伴一起游戏,有问题主动找老师,敢在老师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与小伙伴发生纠纷,能自己解决与小伙伴的矛盾,不攻击他人,被小伙伴接纳与喜欢等等 。
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但是阶段性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 。在学前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两个阶段的特点并存和交叉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正是自身两大阶段发展特点交替、转化和升华的过程,衔接教育正是要促进儿童的这种发展 。
除了家长的精心培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老师也会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孩子们会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尝试等良好品质 。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必然能顺利过渡,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