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矾

【胆矾】胆矾介绍

【别名】
石胆、毕石、君石(《本经》),黑石、铜勒(《吴普本草》),基石(《别录》),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浓(《石药尔雅》),鸭嘴胆矾(《济生方》),翠胆矾(《本草蒙筌》),蓝矾(《中药材手册》) 。
【汉语拼音】
danfan
【名称英】
Chalcanthitum
【成份】
成分为硫酸铜,通常是带5分子结晶水的蓝色结晶 。在某些铜矿中,有天然产生者,名为蓝矾,但它常存于矿水中,蒸去水分,亦得蓝矾 。
【加工采集】
可于铜矿中挖得,选择蓝色透明的结晶,即得 。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铜片或氧化铜而制得 。本品易风化,应密闭贮藏 。
【药材鉴别】
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晶体,大小不一 。深蓝或浅蓝色,半透明 。似玻璃光泽 。质脆,易碎,碎块呈棱柱形,断面光亮 。无臭,味涩,能令人作呕 。以块大、深蓝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露置干燥空气中,缓缓风化 。加热烧之,则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遇水则又变蓝色 。易溶于水及甘油,不溶于乙醇 。水溶液显铜盐及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 。
主产云南、山西 。江西、广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
【药理作用】
利胆:胆矾 0.6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能明显增加胆汁的流量 。
【炮制】
拣去杂质,研成小块 。
【功能主治】
催吐,祛腐,解毒 。治风痰壅塞,喉痹,癫痫,牙疳,口疮,烂弦风眼,痔疮,肿毒 。
①《本经》:"主明目,目痛,金疮,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 。"
②《别录》:"散癥积、咳逆上气及鼠瘘恶疮 。"
③《药性论》:"破热毒 。"
④《唐本草》:"主下血赤白,面黄,女子脏寒 。"
⑤《日华字本草》:"治蚛牙,鼻内息肉 。"
⑥《本草图经》:"吐风痰 。"
⑦《本草蒙筌》:"治喉蛾毒 。"
⑧《本草汇言》:"消喉痹,疗齿疳龈烂 。"
⑨《玉楸药解》:"治脚疽、痔瘘、杨梅、金疮、白癜,一切肿痛,带下、崩中,上气,眼疼弦烂,疯狗咬伤,百虫入耳,腋下狐臭 。"
⑩《医林纂要》:"行肝风,泻肝火,敛肺气,清肺邪,亦兼补心,软坚去毒 。功用略同白矾 。"
【性味】
酸辛,寒,有毒 。
①《本经》:"味酸,寒 。"
②《吴普本草》:"神农:酸,小寒 。李氏:大寒 。桐君:辛,有毒 。扁鹊:苦,无毒 。"
③《药性论》:"有大毒 。"
④《日华子本草》:"味酸涩,大毒 。"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2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
【宜忌】
体虚者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水英为之使 。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
②《药性论》:"陆英为使 。"
【归经】
肝;胆经
【植物形态】
三斜晶系 。晶体作板状或短柱状,通常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肾状,有时具纤维状 。颜色为天蓝、蓝色,有时微带浅绿 。条痕无色或带浅蓝 。光泽玻璃状 。半透明至透明 。断口贝壳状 。硬度2.5 。比重2.1-2.3 。性极脆 。
生境分布:胆矾是由含铜硫化物氧化分解形成的次生矿物,可与蓝铜矿(扁青)、孔雀石(绿青)等矿物共生 。资源分布:天然胆矾主要产于我国西北等气候、干燥地区铜矿床的氧化带中 。
【临床应用】
用量0.3~0.6克,温汤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喉,或以水溶化外洗患处 。用治中风、癫痫、喉痹、喉风、痰涎壅塞、牙疳、口疮、烂弦风眼、痔疮、肿毒 。
【药用部位】
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人工制成的含水硫酸铜 。
【来自何书】
《品汇精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