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河源启一郎是一位日本青年医生,他骑车环游世界,到了武汉,他的自行车被盗了 。

这个消息传出后,有些网友帮忙寻找,更多网友开始戏谑,说:“欢迎来到世界的尽头 。”“到了我们这儿,你基本就告别自行车了 。”

这时候警察现身了,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找到了那辆自行车 。据说还有5万网友为寻车动了起来 。那位感动的日本青年在博客上致谢:“武汉这个可以跟东京匹敌的大都会,现在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 。感谢,感谢 。”这话听起来闹心 。

自行车找到了,按理应该高兴,但同胞们突然伤感起来 。这是因为,这个关于自行车的故事,其实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辆自行车,警察在故事里扮演反面角色 。

一辆自行车在中国是个什么角色?几乎每个人(普通人)都丢过车,大多数人(普通人)又买过二手自行车,我们买车,我们丢车,我们买二手车,不觉得丢自行车很可怕,我们痛恨偷车贼,但也愿意买别人偷来的自行车,偶尔在二手车市场还能邂逅自己丢的车 。我们也报警,但警察不管,我们习以为常 。于是,我们骑的车子,往往是偷来的,只不过有专业人士代劳而已 。

想起一部经典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部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讲述的是一个穷人家庭,失业已久的父亲意外地得到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但前提是他得有一辆自行车,父亲用妻子的六条床单换来买车的钱 。但在工作的第一天,他的自行车被偷了 。父亲带着不足十岁的儿子满城寻车,因为警察懒得管这样的小事,他们终于找到了小偷,那也是个穷人,而且一帮穷人为他做假证 。最后父亲决定偷一辆自行车,他被抓住了 。

这个心酸的影片告诉我们,在环境的逼迫下,一个痛恨偷车贼的人,最后也不得不成为偷车贼,这就是普通人的命运 。相对于日本青年的“寻车”喜剧,这部电影更对应了日常生活里的中国悲剧 。

自行车,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传来传去的符号,它被一个叫“偷”的恶习串联着,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寓言 。有人偷了我们的自行车,偷了我们的财富、机会或者生活,也许还有信念和希望,但没有一种公平机制为我们寻回自行车,我们无可奈何,趋利避害的选择是又去偷别人的 。这可能是一条食物链,或一种恶性的循环,反正最终的结果是互相加害,环境就是这样操弄着我们的命运 。可怕的是这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很少人能成为那个日本青年,更多的人成为影片里那个父亲 。我们是丢自行车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偷自行车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