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蜈蚣

岩蜈蚣拼音Yán Wú Gōnɡ
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爬山猴、野海棠、荷叶参 。
来源药材基源:为秋海棠科植物盾叶秋海棠的带根茎全草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gonia caualeriei Levl. [B.ES-quirolii Lev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 。
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达20cm 。根茎长而横生,粗约1cm,上有长卵形棕色鳞片覆盖;全株无毛,无地上茎 。叶自根茎上生出,盾状着生,2-6片,叶柄长5-21cm,有线条;叶片近圆形,长6-15cm,宽3.5-10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平滑,斜展,上面绿色,干后下面浅褐色,全缘;掌状脉7条 。花葶有1-3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较长,有多条隆起的线纹,花梗纤细,长2-3cm;雄花被片3-4,外轮2片卵圆形,长约1.8cm,宽约1.6cm,内轮2片2片长条形,长约1.2cm,宽0.4cm;雄蕊多数,长约3mm,花药椭圆形,纵裂;雌花未见 。蒴果长2.5cm具3翅,其中1翅宽约5mm,另2翅2mm 。种子细小,多数,圆球形 。花期3-5月,果期5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70-1280m的山谷、密林潮湿地上 。
【岩蜈蚣】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为不规则扁圆柱形,扭曲,长5-30m,有分枝,直径0.3-0.8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粗糙,具纵皱纹;上面有数个类圆形盘状疤痕,下面着生多数须根,节明显,节间长2-6mm;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粉红色 。根茎顶端常有2-4枚盾状叶,纸质,两面光滑无毛,全缘或浅波状,叶柄长4-25cm,具有明显的纵纹 。花葶有1-3花,蒴果偶见,淡红色,有3条不等大的翅,长约1.5cm 。气微,味涩、微酸 。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列扁平的木栓细胞构成,红棕色 。皮层较宽,有单个石细胞散在,一种壁薄,一种壁厚(近韧皮部处),层纹及沟纹均明显,壁木化 。维管束为外韧型,排列成环状,韧皮部窄 。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较发达,导管多单个散在,木纤维常成片存在,壁均木化 。髓射线宽窄悬殊 。髓宽广,亦有石细胞散在 。本品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 。
鉴别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已醇10ml,摇振10min,浸泡1h,滤过,取滤液1滴,点于干燥滤纸上,挥干,喷以0.1%溴甲酚绿已醇溶液,挥干,即显红色斑点 。
性味味涩;微酸;性温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痛 。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 。外用:适量,捣敷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