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时代的品味教养


? ? ? ?据某些权威专家统计,约10年前,大陆喝普洱茶的人口仅有一两千人,随着近些年坚持不懈的普及和推介,普洱茶在国内几乎已家喻户晓,特别是近几年,大约已有上亿人将普洱茶作为日常饮品 。也就是说一个普洱茶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一双孩童般清纯明澈的眼睛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有“教”而“养”之的高尚“品味” 。?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不很难,但提高一个人的教养,而且还包括了品味,却很有些难度,有的终其一生却不能达到 。正如人们说: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 。这说明教养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的教养升华着文化气质,教养也决定这品味高低 。?普洱茶的品味教养,并不是要求你一下弄懂多少专业名词,尝遍多少古董老茶,游历过多少古树名山;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敬畏自然,热爱文化的谦恭的心 。因为大千世界的平衡是由各种制约构成的,没有任何单一的事物能够支配一切 。知敬畏,才能有底线,知敬畏,才能谈教养 。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产生于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澜沧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的热带雨林中呈现着大自然的本底,是地球物种的基因库;那里大山的褶皱中还居住着众多的兄弟民族,那些古老的茶树、茶园是他们世代种植、传承,那里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天然博物馆,普洱茶从一出生那天起就深深地带着这些令人敬畏的胎记 。普洱茶的品味教养,“察颜观色”是必修的一课,“赏色”,是因为普洱茶因不同的贮存年份变幻着众多的汤色,从百年以上的古董茶、近百年的号级茶、到半个世纪前后的印级茶,十几或二十年的中生代茶(也称中期茶);在整个生茶或熟茶仓储后发酵的过程中,茶汤都呈现着不同的迷人而令人遐想的颜色,从青绿、嫩黄、深黄、橙黄、橙红、如花的深红到晶莹透亮的酒红色 。而在生茶的转化中,在有些环境,一种颜色的变化有时可以比人的一生还要长 。仅杯中变幻多姿的颜色就可能大大刺激你大脑中的多巴胺,让你产生山野森森、百草依依,岁月的交替,四季的轮回,或是有形世界的喧嚣,或是微观世界的神奇等无尽联想 。?“品”和“味”的教养当然要有“品味”的实践过程,而对茶最优雅的教养当然离不开口的实践,离不开舌、腭、喉、鼻的细闻慢品,人的嗅觉和味觉是人类感观中最细腻,最微妙,最不可把握而又最可体验的部分 。在普洱茶的体验中汇聚了最多、最丰富的名词,如“杯底花香”“兰花香”“樟香”“草木香”……“两颊生津”“舌底鸣泉”“喉韵悠长”“舌面感”“体感”……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能一一罗列了 。而当口中的味觉和杯中的颜色引导思绪跨过时间、空间,接通更广阔的维度时,其中人生的变幻,生命的流逝,山河的巍然,宇宙的浩瀚都会触发你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而当身体静下来,思绪的波涛却澎湃和奔涌,有时也会让你思接千载,神游八极 。在与茶的同行或神游中,常常会使大脑中灵光闪现,偶尔还会出现生命的中“高峰体验”,那是一种“登顶感”和“成功感” 。当然,审美、礼节也会随着这种教养的提升而提升 。当你带着艺术、人生,甚至是茶的丰厚阅历重新审视生活的时候,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淡泊和宁静 。在经历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两个层次之后,上苍会还你“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一双眼和一颗心 。?这是一双清澈的“纯真之眼”和一颗澄明的“纯真之心“,这就是有教养的眼和有教养的心 。?有人说:“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说的是一种境界,也是关于茶的教养,我想,其中就包含着这个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