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细辛用量
关于细辛临床剂量 , 历代医家各执一词 , 近 现代不少医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临床研究 。现结 合前人资料 , 阐明个人观点如下 。
1 古代药学专著对细辛的论述
1. 1 “本经派”
此学派医家认为 “细辛为上品 , 可久服”。细 辛首见于 《神农本草经》 , 言其 “久服明目 , 利九 窍 , 轻身长年” , 为上品。《神农本草经》中 , 上 品药皆 “主养命以应天 , 无毒 , 多服 , 久服不伤 人”。其后崇尚 《神农本草经》的历代医家均以细 辛为可久服之品论之 , 如 《本草经集注》说 “细 辛 , 味辛温 , 无毒 ”。《汤液本草》载 “细辛 , 气 温 , 味大辛 。纯阳 。性温 。气厚于味 , 阳也 。无 毒 ”。《本草新编》说 “细辛 , 味大辛 , 气温 , 升 也 , 阳也 , 无毒 ” ; 《本草秘录》中有 “气温 , 升 也 , 阳也 , 无毒”的记载; 至清代 《神农本草经 指归》 , 戈颂平仍信奉 《神农本草经》所言 , 对细 辛的用量规定仍只字未提。《本草从新》则有了更 进一步的论述 , 说到 “拣去双叶者用” , 意为细辛 要用去双叶的细辛 , 而包含双叶者不可用 , 言外 之意即为包含双叶者有不良反应 , 但仍未言及细 辛的具体用量要求。《本草求真》对此有更加明显 的论述 : “去双叶者用” , 其后用小字注明 “双叶 服之害人” , 明确了细辛不可用双叶者 , 但对于用 量要求 , 以上所述诸书均只字未提 。约宋代出现 了 “细辛不过钱”的 “戒律” , 其后大多医家遵循 此原则。《本草崇原》中也有相似的论述 : “愚按: 细辛乃 《神农本草经》上品药也 , 味辛臭香 , 无 毒 。主明目利窍 。宋元陈承谓: 细辛单用末 , 不 可过一钱 , 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近医多以此语忌 用 , 嗟嗟 。凡药所以治病者 , 有是病 , 服是药 , 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 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 乎 ?” ; 《本草正义》中明确提出 “自陈承 《本草别 说》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 , 多则气闷塞不通 者 , 后人无不宗之 。窃谓细辛芳烈之品 , 本以气 胜 , 自无重用之理 。然开泄之性 , 走窜有余 , 若 谓耗散正气 , 谁曰不然 , 而反谓气闷不通 , 岂不 令人捧腹”的观点 。以上观点足以代表当时一部 分医家对于 “细辛不过钱”观点的不屑 。以上所 述医家均为 “本经派” , 其自始至终信奉 《神农本 草经》所言 , 认为细辛为上品 , 可以久服轻身 , 在剂量方面并无强制性要求 。
1. 2 “陈承派”
之所以称之为 “陈承派” , 是因为提出细辛有 明确药量规定的第一人即为陈承 。其理论认为 “细辛末不过勺匕( 钱) ”。陈承在其 《本草别说》 中明确提出了细辛的用量规定 , 因其书已佚 , 仅 能从唐慎微的 《证类本草》中得以见其原意 : “又 细辛若单用末 , 不可过半钱匕 , 多即气闷塞不通 者死” , 自此以后 , 逐渐形成了 “细辛不过勺匕” 的说法 。至明代李时珍 , 则出现了 “细辛末不过 钱”的说法 , 历代有医家认为是李时珍在抄写时 笔误 , 将其原文在 《本草纲目》中写为 “【承曰】 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 , 若单用末 , 不可过一钱 。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 虽死无伤 。近年开平狱中 尝治此 , 不可不记 。非本有毒 , 但有识多寡耳” , 以致后世出现了 “细辛不过钱”之说 。其实不然 , 笔者认为李时珍只不过是误传 “细辛末不过钱” , 至于出现 “细辛不过钱” , 则非其之过; 在 《神农 本草经临证发挥》 [1 ] 中 , 则以现代医学药理实验结 论证明 :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得到证实: 细辛挥发 油有麻痹呼吸中枢作用 , 研末吞服过量可导致死亡 , 唯是入于煎煮 , 挥发油丧失殆尽 , 虽用 9 克亦 可无妨” , 而且 , 书中还明确提出对 《本草正义》 的批评 : “《本草正义》认为: 服之令人 ‘气闷不 通 , 岂不令人捧腹’张氏忽略陈承突出 ‘单用末’ 三字 , 所说非宜 , 轻率否定 , 以免引起祸殃、后 悔莫及”。以上诸位都认为 , 细辛单用末时切不可 以过量 , 过量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 此观点已被现 代医学药理研究所证实 。
1. 3 “误读陈承派”
此派理论是 “细辛不过钱”。此派诸医家之鼻 祖已难以考察 , 但其必为误读陈承或者李时珍者 , 在研读经典之时 , 误将 “细辛末”认为是 “细 辛” , 一字之差 , 误人子弟久矣 。此学派医家甚 多 。如 《本草备要》提到 “然味厚性烈 , 不可过 用” , 并注明 “不可过一钱 , 多则气不通 , 闷绝而 死 , 虽无伤可验 。开平狱尝治此 , 不可不知” ; 《得配本草》则提出 “其性极辛烈 , 气血两虚者 , 但用一二分 , 亦能见效 , 多则三四分而止 。如用 至七八分以及一钱 , 真气散 , 虚气上壅 , 一时闷 绝”的说法 , 将 “一钱” 减至 “三四分” ; 在 《本经逢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 “凡血虚内热、 火郁头痛、发热咳嗽者戒用 , 以其辛烈 , 耗散真 气也 。细辛 , 辛之极者 , 用不过五分” ; 在 《医学 衷中参西录》中 , 张锡纯认为 “细辛有服不过钱 之说 , 后世医者 , 恒多非之 , 不知其说原不可 废” , 其原因是 “味辛兼能麻口之药……盖麻口 者 , 即能麻肺 , 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 , 并以亲身 体验胡椒之后的感觉作为依据 。此派医家都认为 在细辛的使用上 , 应该注意剂量的要求 , 切不可 以过用细辛 , 否则会出现生命危险 。然而事实并 非如此 , 其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
2 古今医家临床应用细辛举例
2. 1 古代医家
敢于大剂量使用细辛的古代医家首推 “医圣” 张仲景 。张仲景在其 《伤寒杂病论》中 , 曾 17 次 用到细辛 , 分别是: 小青龙汤用细辛 3 两 , 麻黄附 子细辛汤用细辛 2 两 , 当归四逆汤用细辛 3 两 , 当 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细辛 3 两 , 乌梅丸用细辛 6 两 , 侯氏黑散用细辛 3 分 , 射干麻黄汤用细辛 3 两 , 厚朴麻黄汤用细辛 2 两 , 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细 辛 3 两 , 大黄附子汤用细辛 2 两 , 赤丸方用细辛 1 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细辛 2 两 , 三 黄汤用细辛 2 分 , 苓甘五味姜辛汤用细辛 3 两 , 苓 甘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用细辛 2 两 , 苓 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用细辛 3 两 , 苓甘五味加 姜辛半杏大黄汤用细辛 3 两 。其中 , 乌梅丸是丸 剂 , 6 两并非一次服用量 , 暂且不论 。对于张仲景 年代的 1 两折合成现代的克数 , 学术界有 2 种观 点 , 吴承洛认为 1 两约为 13. 92 g [2 ] , 其观点写进 了 《中国度量衡史 》 , 《中药大辞典》等书籍均引用 其观点; 柯雪帆等研究认为 , 按照出土的汉代权衡 器推算得出 1 两约为 15. 625 g [ 2 ]。按照这 2 种观点 推算 , 《伤寒杂病论》汤剂的细辛平均用量在3 两以 上 , 所以张仲景的平均用量是 41. 76 ~46. 875 g , 远 远超出现行 《药典》的规定 。按照现在多数医家倾 向的汉代1 两等于现代 1 钱的计算方法 , 张仲景的 使用量应为3 钱 , 现代1 钱等于5 g , 则张仲景的平 均使用量应为15 g , 也超出 《药典》规定用量 。
2. 2 现代医家
现代医家中重用细辛者亦不在少数 。甘肃名 老中医王自立常运用细辛治疗痹症 , 剂量均为 15 ~40 g , 最大量曾达到 60 g 。其中少数患者有轻 微的舌麻、咽干症状 , 但不影响继续治疗 , 多数 患者则无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 。王老 1998 年诊治 一例四肢关节疼痛女患者 , 主诉为四肢关节疼痛 数年 , 以小关节为甚 , 曾服用消炎痛、阿司匹林 等无明显疗效 。每逢受寒或气候变化时 , 四肢关 节疼痛难忍 , 伴肢体麻木、恶寒之症 , 舌体胖、 质淡 , 苔白 , 脉沉迟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 证 属风寒并重 , 流着经络 , 痹阻不通 。治以疏风散 寒 , 宣痹通络 。初诊细辛用量为15 g , 最后至 40 g , 连续用药 3 个月 , 疾病痊愈 , 并且在服药期间心电 图、肝肾功能均无异常 。又治四肢关节痛男患者 , 以双膝关节为主 , 恶寒肢冷 , 关节疼痛 , 下肢尤 甚 , 舌质淡、舌体胖 , 脉沉细 。诊断为风湿性关 节炎 , 为风寒湿三邪所致痹症 , 治以温通经络 , 祛风除湿为主 。其方中细辛自 20 g 逐渐加至 30 g , 服用 1 个月 , 疼痛若失 [3 ]。另外 , 张鹤鸣老中医治疗痹症善用细辛 , 其 认为 , 细辛为驱寒胜湿之良药 , 且有很好的止痛 作用 , 适用于风寒痹症 。且张老认为 , 如欲发挥 细辛的有效作用 , 用量必须过钱 , 其用细辛的剂 量少则6 g , 多则20 g , 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3 ]。可见 “细辛不过钱”不适用于汤剂 , 张鹤鸣老中 医认为 , 所谓 “细辛不过钱”指服用粉剂而非指 服用汤剂 [3 ]。
3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
现代药理研究 [4 ] 表明 , 细辛主要含有挥发油 , 其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 占 60%) , 有毒成分为 黄樟醚( 占 8%) , 但是黄樟醚的挥发性优于甲基丁 香酚 , 在高温下易被破坏 , 若在高温下煎煮30 min 后 , 则因挥发而所剩无几 , 仅存原药材的 2% , 此 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 即使将细辛的用量增加 50 倍 , 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 提示细辛经过煎煮 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但是如果使用细辛粉末 , 则 需注意其用量 , 因为粉末服用时未经高温煎煮 , 其中有毒成分未挥发 , 因此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
4 结论
细辛作为一味辛温药 , 有很强的发散、行气 的功效 , 所以能解表、通窍 , 而且细辛辛香走窜 , 宣泄郁滞 , 能够上达巅顶 , 故临床应用广泛 。但 是遵循历代文献的记载 , 细辛使用量为不超过3 g , 其临床疗效很难发挥 。笔者认为 , “本经派”和 “陈承派”观点正确 , 而且在 “陈承派”中无 “细 辛不过钱”的提法 , 而有 “细辛末不过钱”之说; 至于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 , 笔者认为是被后世 之人误解、误读或者误听、口误而出现的讹传 。所以临床使用细辛药材入汤剂时可以根据病情确 定细辛的用量 , 不必拘泥于 “不过钱”之说 , 而 在使用细辛粉末时则应该注意粉末的用量 , 以免 出现不良反应 。
来源:北京中医药 作者:周可林 董硕 申雷
推荐阅读
- 北细辛与辽细辛的区别 北细辛的食用方法
- 巧喝乌龙茶狂减脂肪
- 北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擦牙石盐散
- 巧喝乌龙茶快速消脂
- 乌龙茶减肥
- 白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白蔹的用法用量,中药白蔹图片
- 中国用汽油多还是柴油多
- 细辛的外形特征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 洗衣粉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