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茶的来源

孔子《论语乡党》篇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yi,音‘易’)而餲(ai,音‘爱’,饐与餲同义,都指食物腐败变味,但餲的程度更重),鱼馁(nei,音‘内’,鱼腐烂为馁,肉腐烂为败)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意指烹饪火候失当),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此段文字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饮食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其主要内涵有两层:一是饮食要讲卫生,这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措施;二是饮食制作时应讲究选料、加工和烹调方法,不可粗制滥造 。沏泡茶叶所含有的“洗茶”之程序,正是这种饮食文化在茶饮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洗茶一可以去除中茶叶中可能夹杂的灰尘等不利身体健康的杂质,二可以通过“醒茶、润茶”迅速将茶汤品质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使饮茶人更快、更好地品饮到最佳口味的茶汤 。?洗茶之礼源自唐宋,然因各朝制茶方法不同,饮茶习俗有异,洗茶之表现方式亦有所不同 。唐宋之时,茶叶加工时是先将鲜叶蒸熟后捣碎,将碎茶制成团茶后再供烹煎饮用,而明代以后,制茶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由蒸青团茶变为烘炒制的散茶,茶叶不再蒸熟捣碎,而是整叶烘炒,饮用时不用煎茶,而改用热水沏泡 。相应地,饮茶礼仪及其表现形式都随之有一定的变化,洗茶亦如是 。?唐时洗茶未成为一道专门的程序,洗茶主要表现为烹茶时去掉第一煮时的水沫,以其味不正,影响后面的饮用,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有:“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之说 。后世则将洗茶单独列为煎茶的一个重要环节,明代《茶谱》(钱椿年编,顾元庆(1487~1565)删校)对前朝及当时有关茶之制造和品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茶谱煎茶四要》载:“一、择水…… 。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 。三、候汤…… 。四、择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