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 。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 。“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 。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 。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 。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 。”《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着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 。
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 。……又除加切” 。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 。埤苍作搽 。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 。“初加切,直加切,音茶 。
【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 。“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 。
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 。”“茶,俗” 。“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 。
“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 。“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 。《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
《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 。《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 。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 。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 。直到陆羽着《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