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读后感怎么写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 , 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 , 不能光会读哦 , 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有味》读后感怎么写呢?

《有味》读后感怎么写

文章插图
《有味》读后感(一)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 , 觉得包装很好 , 白色的封皮 , 给人感觉很干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汪涵本人对于自己童年故事的怀念 , 以及对靖港这个地方所表现出的人文气息的感慨 。往大了说 , 其实是对中国那些消失了的 , 或者是已经消失的民间文化的回望和记忆 。当初买这本书也是冲着这点才买的 。我本人很喜欢中国的民间文化 , 喜欢那些手工制品 , 它包含了我太多的童年回忆 。也许这些文化已经不被潮流这条都市大河所容纳 , 如同厚重的泥沙 , 再也跟不上物欲横流的今天 。但它却是中国文化中最纯真 , 最朴实的沉淀和精华 。就像汪涵本人所说 , 这些文化如同一块块宝玉 。它需要慢慢摩挲 , 细细品味 , 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中渐渐散发出它独有的温和的光芒 。也折射出我们这一代甚至往上再数几辈人的童年 , 那些个听着吆喝声就冲出来买一串糖葫芦的香甜……这本书也许不如小说的刺激柔情 , 也不比教育类的书籍那般铿锵有力 , 字字珠玑 , 但总有那么一个时刻 , 你只想要它——来释放那些在你内心深处最纯真的过往……
【《有味》读后感怎么写】《有味》是汪涵就十种中国传统的小手工艺制作折扇、古琴、靖港香干、油布伞、糍粑、木盆、称、箭等所写的散文随笔 , 抒发了个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迷恋和内心丰富的情怀 , 并身体力行 , 制作这些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 , 在之中书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对生活事业人生等的感悟 , 以及对老手艺人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 。里面所写都是些有文化内涵的东西 , 我没有研究过 , 只能是看看表面上的 。香干 , 大家都吃过 , 有时候吃的东西里面也蕴含着不一样的含义 , 我所熟悉的香干就是大学食堂里的芹菜炒香干 , 不是特别喜欢芹菜 , 所以也没怎么经常吃 , 说道香干就会想到豆腐 , 想到豆腐就会想到武冈 , 那里的豆腐很出名 , 好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 没研究过 , 不过武冈是邵阳的 , 所以也算是邵阳的一个特产吧 。糍粑 , 圆圆的 , 糯米做的 , 书里描写的那场景我也见过 , 以前外婆家有一个像是石头做的像缸一样的 , 做糍粑的时候就先把糯米蒸好了 , 然后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缸里 , 拿个大木棍子作死的打 , 把饭打成黏状 , 看不到米粒就行了 , 然后拿出来揉搓成一跟长棒子一样的 , 拿刀切一小块下来 , 把它压成圆形 , 放在阴凉的地方阴干就成了我们所吃的糍粑 , 后来出现了做糍粑的机器 , 手工的那些工具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 不过那时候纯手工打出来的糍粑是最好吃的 , 总喜欢冬天烤火的时候把糍粑放在炉子上烤 , 糍粑会渐渐膨胀 , 看看渐渐膨胀的那个过程总是会大叫要身边的人看 , 现在有时候回家再来烤糍粑吃的时候也依然会有那种欣喜 , 也说不清楚是种啥感觉 , 放点糖放在糍粑里 , 吃起来甜甜的 , 糯糯的 , 现在想想都想吃了 , 哈哈~~这是小时候的记忆 , 看着书里的描述我就感觉我回到了童年 , 大家在外婆家做糍粑的情景 , 谨此怀念 。油布伞 , 给人的感觉就是江南水乡的那种小家碧玉撑着油布伞漫步街头 , 不过让我想起的却是油纸伞 , 依然记得高中的时候学过戴望舒的《雨巷》 , 里面有段话现在仍记忆犹新:我撑着油纸伞 , 独自徘徊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丁香……
《有味》读后感(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 , 吃 , 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 , 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 , 没有至高的道理 , 也没有华丽的词藻 , 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
人如其食 , 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 , 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 , 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 , 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 , 不论刮风下雨 , 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 , 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 , 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 , 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 , 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 , 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 , 那面糊不薄不厚 , 恰到好处 。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 , 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 , 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 , 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 , 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 , 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 。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 , 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 , 取而代之的 , 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 , 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 , 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 。也不知怎么的 , 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 , 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 , 至少 , 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 。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 , 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 , 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 , 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 , 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 。”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 , 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 , 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 , 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 , 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 , 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 , 抠出那个可供你 , 或提或抓的圆圈儿 , 此时 , 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 , 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 , 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 , 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 。而今 , 不过是20年的光景 , 舟山到上海的`鲍鱼 , 珠海到成都的石斑 , 广西到北京的蔬菜 , 昆明到新疆的菌类 , 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 , 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 , 路途之上 , 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 , 食物也在传播流转 , 聚散之间 , 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这是巨变的中国 , 人和食物 , 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 , 是怀旧 , 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 , 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 , 从触及牙齿开始 , 直到滑进我的胃 , 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 , 带给我的身心愉悦 , 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 。
这些味道 , 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 , 才下舌尖 , 又上心间 , 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 , 哪一种是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