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曲眉丰颊 , 清声而便体 , 秀外而慧中 。
出处: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译文:弯弯曲曲的眉毛 , 丰厚的脸颊 , 清脆的声音 , 得体大方的衣着 , 秀气的外表却又有聪慧的内心 。
2、冰雪净聪明 , 雷霆走精锐 。
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译文:(她)真是冰雪聪明 , 动作敏捷 。
3、气质美如兰 , 才华馥比仙 。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译文: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芳馨纯洁 , 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 。
4、才逾苏小 , 貌并王嫱 。韵中生韵 , 香外生香 。
出自:阿阁主人《梅兰佳话》 。
译文:才华超过了苏小妹 , 容貌可以和王昭君相比 。在风韵之中有着更美妙的风韵 , 在清香之余有着格外的香气 。
5、锦江滑腻蛾眉秀 , 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 , 文章分得凤凰毛 。
出自:唐·元稹《寄赠薛涛》 。
译文:锦江滑腻 , 峨眉山秀丽 , 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 , 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
韩愈的《送牛堪序》想表达什么?诚邀 , 一缕英雄为您解答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之前 , 开宗明义地说一下 , 韩愈的《送牛堪序》是一篇“赠序文” 。古代文人在相互送别之际 , 经常有以诗文、结集作序赠别的传统 , 这种诗文或者结集作序的文章就称为“赠序文”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韩愈绘像)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这种传统演变到后来 , 但凡是临别赠言的文章 , 即使没有结集作序的也都叫“赠序文” 。正因为赠序文具有实用性 , 带有明确的赠别的特点 , 所以赠序文的题目都带有“赠”或“送”这样的字眼 , 而且大多赠序文都会明确地写出赠送对象的名字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什么是“赠序文”“赠序”这是一个中国文学中的名词 , 最早出自清代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一书 。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赠序类者 , 《老子》曰:老子赠人以言 。颜渊子路之相违 , 则以言相赠处 。梁王觞诸侯于范 台 , 鲁君择言而进 , 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 。唐初赠人始以序名 , 作者亦众 。至于昌黎(韩愈)乃得古人之意 , 其文冠绝前后作者 。苏明允考名序 , 故苏氏讳序 。或曰引 , 或曰说 。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 。姚鼐把我国古代散文进行分门别类 , 总共分为13个门类 。他从“书序”的角度把“序跋”与“赠序”分开 , 单独把“赠序”作为散文的一类 。可以说 , 姚鼐将赠序文从书序中分离出来 , 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清刊善本·《古文辞类纂》·书影)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从姚鼐的编排记载中 , 我们可以得知:赠序文是诞生于唐初的一种文体;赠序是明显带有赠送性质、有明确致赠对象的散文 , 集、表、传、录等书序类以及诗序类文章不是赠序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姚鼐不仅把赠序之文独立 , 与一般的序跋分别开来 , 而且特别指出韩愈的赠序文“冠绝前后”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韩愈赠序文的特点在唐代诸多的赠序文中 , 以韩愈写的赠序文最具特色 , 也是能代表唐代赠序文最高成就的 。赠序文在文体上有很大的抒发离情别绪的成分 , 韩愈的赠序文当然也包含着抒发离情别绪的的成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除了这一点 , 韩愈在赠序文中也会发表议论 , 表达自己的理想见识和思想 , 这进一步丰富了赠序文这一文体的表现力 , 对后世的赠序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韩愈赠序文的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 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跋退之送李愿序》中就写道称:“余亦谓唐无文章 , 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明代文学家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写道:“大抵序事之文 , 以次第其语、善叙事理为上 。近世应用 , 惟赠送为盛 。当须取法昌黎韩子诸作 , 庶为有得古人赠言之义 , 而无枉己徇人之失也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韩愈赠序文《送孟东野序》书影·笔者书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 , 韩愈的赠序文确实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 , 韩愈的赠序文在语言上能自创新语 ,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不少成语就是出自于韩愈的赠序文:如成语“不平则鸣”和“杂乱无章”就出自于韩愈的赠序文《送孟东野序》;“深居简出”和“弱肉强食”出自于《送浮屠文畅师序》;“轻车熟路”出自于《送石处士序》;“怀抱利器”出自于《送董邵南序》 。
可以说 , 韩愈不光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绝妙好文 , 也丰富了中国成语宝库的储藏 。韩愈赠序文写作手法多样 , 文中多用比喻 , 造成语言的生动、贴切 , 这不仅使韩愈的赠序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创新 , 也是使韩愈赠序文成为文学散文的重要因素 。
韩愈在《送牛堪序》中想表达什么?《送牛堪序》就是韩愈送别牛堪的一篇赠序文 , 全文有235字(不计标点符号) , 为了回答问题以及参照的方便 , 我将原文引录于下:
以明经举者 , 诵数十万言 , 又约通大义 , 征辞引类 , 旁出入他经者 , 又诵数十万言 , 其为业也勤矣 。登第于有司者 , 去民亩而就吏禄 , 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 , 常常有之 , 其为获也亦大矣 。然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于其门者 , 岂有司之待之也 , 抑以公不以情?举者之望于有司也 , 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 , 则为私乎?抑无乃人事之未思 , 或者不能举其礼乎?若牛堪者 , 思虑足以及之 , 材质足以行之 , 而又不闻其往者 , 其将有以哉!违众而求识 , 立奇而取名 , 非堪心之所存也 。由是而观之 , 若堪之用心 , 其至于大官也 , 不为幸矣 。堪 , 太学生也 , 余 , 博士也 。博士师属也 , 于其登第而归 , 将荣于其乡也 , 能无说乎?
(韩愈题跋绘像)
从这篇赠序文的开篇段句“以明经举者”和最后一段的叙述中可以知道 , 当时韩愈在国子博士的任上 , 而牛堪是韩愈的学生 , 当时是国子监的太学生 , 而且牛堪在科举考试中以明经科登第 。
这篇赠序文就是在牛堪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时候 , 作为老师的韩愈送别学生牛堪时 , 写下的一篇赠序文 。
韩愈曾两次出任国子博士一职:第一次是806年韩愈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 并在808年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第二次是812年二月 , 韩愈复任国子博士 。(在后文我会附录韩愈年表 , 以供读者参照)
这篇《送牛堪序》的赠序文是韩愈第二次出任国子博士之时写下的 , 韩愈的著名文章《进学解》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 。
(韩愈雕塑像)
在说这篇赠序文表达的思想的时候 , 我先解释一个名词 , 就是牛堪这次考中的明经科举 。
在唐朝 ,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 , 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各科的考试方法、内容均不相同 , 其录取标准也各异 。
参加明经科考试的人 , 必须要研习经学 , 所以取名“明经” 。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 , 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 , 考试之法 , 先贴文 , 后口试 , 经问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而牛堪就是在明经科考试中登第的 , 可以看出:牛堪是一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 可以说得上是韩愈的得意门生 。
(唐代科举考试场景图)
韩愈在送别学生牛堪的这篇赠序文中 , 主要表达了以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是:首先肯定了牛堪的学识和才华
韩愈在开篇就写道:“以明经举者 , 诵数十万言 , 又约通大义 , 征辞引类 , 旁出入他经者 , 又诵数十万言 , 其为业也勤矣 。”这就是说考取明经科举的学生 , 不光要对本专业的书籍做到博闻强记 , 通晓文理;还要做到触类旁通 , 对别的领域的书籍或者理论也要有深入的涉猎和钻研 , 这就要求学生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 。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 , 就是这个道理 。
由此可见 , 韩愈在这篇赠序文里第一个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对学生牛堪的肯定 , 也就是说牛堪是一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 。
第二个方面是韩愈对学子登第之后的一般性论述
韩愈认为 , 经过寒窗苦读的学子 ,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之后 , 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拨和录用 , 终于可以进入仕途了 , 这也是古代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 , 常言说“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这个道理 。
而且韩愈认为 , 这其中不乏能力超群出众的人 , 他们在仕途上会表现出更卓绝的能力 , 甚至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 成为朝廷的肱股之臣、宰辅之才 。
所以在文中 , 韩愈写道:“登第于有司者 , 去民亩而就吏禄 , 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 , 常常有之 , 其为获也亦大矣 。”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这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 通过科举考试 , 可以为国家选拨大批优秀的人才 。
通过科举取士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 , 打破了依靠世袭关系和世族的用人制度 , 让普通的家庭中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国家管理者的队伍 , 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其实韩愈就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 而且韩愈也是普通家庭出身 ,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韩愈绘像)
第三个方面是韩愈对门生观念、以及裙带关系的论述(就韩愈的这篇赠序文本身而言 , 解读相对简单 , 但是文本又涉及到很多的唐代科举的制度 , 所以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 我尽量说得简单一点 。)
这个还要从唐代科举考试的局限性说起 , 因为科举考试虽然在唐代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 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第一 , 录用人数很少 , 像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的的时候 , 一次只录了十几人 , 所以考上难度很大 , 以进士为甚 , 明经好一些 ,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第二 , 就是唐代科举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地方了 , 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比较随意 , 直到宋代 , 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糊名和锁院、别头试等制度;第三 , 它和第二点有所关联又有所不同 , 它是唐代科举的一种风气 , 科举选拔人才不单单从学子的文章选 , 也考虑到有没有大臣推荐等情况 。
所以考前 , 考生会广泛向朝中重臣投行卷或者拜谒诗文 , 如果考生所投的诗文得到大臣欣赏 , 大臣就会进行推荐和宣传 , 考上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如果考生承蒙大臣的推荐而得中 , 或者得到主考官青睐 , 一般考生会自认为是他们的门生 。
(科举放榜 :登科与落第)
那么唐代的这些考生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教学对象 , 师承于某一位老师 , 二是作为大臣或者朝廷权贵的门生 。而本文中的牛堪和韩愈的关系既有师承的关系 , 也有推荐的关系 。
所以考生在登第之后 , 往往会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谢老师或者去拜谢推荐自己的朝廷大臣 , 正所谓“报恩于私门” 。正如韩愈在赠序文写道的那样;“举者之望于有司也 , 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 , 则为私乎?”韩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而这种“谢于其门”的行径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裙带关系 , 进入仕途之后 , 往往会以门生故吏的身份拜投在朝廷重臣的门下 。纵观唐代中后期的历史 , 牛僧孺和李德裕的“牛李党争”纵横交错长达五十年之久 ,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裙带关系或者拉帮结派造成的 。
而韩愈此处要表达的思想 , 还是对牛堪的赞赏之情 。韩愈在赠序文中写到:“若牛堪者 , 思虑足以及之 , 材质足以行之 , 而又不闻其往者 , 其将有以哉!违众而求识 , 立奇而取名 , 非堪心之所存也 。由是而观之 , 若堪之用心 , 其至于大官也 , 不为幸矣 。”
(韩愈《听颖师弹琴》·画意)
韩愈认为:牛堪没有“报恩于私门”的行为 , 韩愈对这位学生寄予了厚望 , 韩愈认为牛堪是一位不同于一般登第者的青年才俊 , 这其中既有韩愈对牛堪的肯定 , 也有对牛堪的勉励之意 。可以说是韩愈作为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 , 或者是韩愈学生牛堪一番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 , 他希望牛堪在仕途上和学业上都保持初心 , 成就一番事业 。
所以韩愈写道;“若堪之用心 , 其至于大官也 , 不为幸矣” 。韩愈在第三个方面要表达的思想就是这些 。
(韩愈题跋全身像)
小结以上三个方面就是韩愈在这篇赠序文中所言表达的思想 , 总而言之 , 是一位老师对学生寄予的厚望吧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这样说道:“师者 ,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韩愈对老师这一角色的定位 。
其实在韩愈的内心深处 , 他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 其实更包含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寄予的厚望 。从这篇《送牛堪序》的赠序文中其实就能看出来这一点 , 我想这也是韩愈被后世称为“百世师表”的原因 。
附:韩愈年表及文学思想韩愈(768-824年) , 字退之 ,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 祖籍昌黎(今河北省省昌黎县) , 自称“韩昌黎” 。又因韩愈曾任吏部侍郎 , 也被称为“韩吏部” 。谥号“文” , 因称“韩文公” 。《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 。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的一个普通家庭 , 父母去世很早 , 是韩愈的兄嫂将他养大成人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 , 十九岁的韩愈离家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 到贞元八年(792年) , 二十五岁的韩愈才考中进士 , 这期间他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 。
796年 , 韩愈到汴、宋、亳颍州观察处置使董晋幕府 , 任观察推官 。799年 , 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802年 ,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愈被擢升为四门博士 , 第二年被拜为监察御史 。这一年关中大旱 , 韩愈上疏请宽民徭役、除民租赋 , 因而触怒了当权者 , 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 。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六月 , 韩愈担任国子博士 , 813年改任比部郎中 , 吏馆修撰 。814年 , 为考功郎中 , 改考功知制诰 , 815年迁中书舍人 , 公元817年七月 , 韩愈随宰相裴度率军平淮西 , 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 , 因平淮西有功 , 升韩愈刑部侍郎 。
819年 , 韩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 , 被贬为潮州刺史 , 后改任袁州制史 , 韩愈在任上政绩显著 。821年 , 唐穆宗即位 , 韩愈被召回京师 , 任国子祭酒 , 摧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尹兼御史大夫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 , 韩愈病逝于长安靖安里第 , 终年五十七岁 。
韩愈在思想方面 , 推崇儒道 , 排斥佛、老 , 是一个儒家的信奉者 。韩愈在文学上的最大功绩是提倡和领导了“古文运动” 。他的古文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 他强调文道统一 , “文以载道” 。“道”就是孔孟儒家学说 , 是内容 , 是对“文”起着决定作用的东西;“文”是载道的工具 , 是表现形式 。
其次 , 他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著名论点 , 韩愈主张文章要创新 。
第三 , 提出“物不平则鸣”的论点 , 韩愈认为文章是作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
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中 , 不但有深刻的理论 , 而且有丰富的实践 。他的古文 ,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大体可分为两类 , 一是记叙性的 , 一是议论性的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 , 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 采用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口语 。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蓝田县丞厅壁记》等都具有这些特点 。
在韩愈的议论性的文章里 , 具有雄辩阔论 , 结构严谨 , 逻辑性强的特点 , 形成了一种刚健雄肆、曲折奔放、笔力遒劲的独特风格 , 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很大 。可以说 ,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散文大师 , 他开创了一代文风 。
【送李愿归盘谷序翻译,形容女子聪明灵动的诗句?】一缕英雄回答完毕 , 欢迎交流 , 如果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