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型故事


壶型故事

文章插图
陆思亭,原为清初陶人,在浩繁的紫砂史中,关于他的个人资料语焉不详 。但他留下的思亭壶,却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不断传承发扬 。
年代较早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趁泥坯七分干时,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 。
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壶嘴已受&"孟臣&"、&"逸公&"诸式影响,曲线明显,流口较尖,实用性强过前者,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
典型的思亭壶,壶身如葫瓢,弯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丽,高虚盖与壶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体 。圆球形钮,的脚明显,干净利索,圆包底,整器均匀为明接处理手法 。尽显了曲线的温婉之美 。
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德国的文克尔曼研究了古代雕塑的线条之后得出一条结论:一个物体的形式是由线条决定的,这些线条经常改变它们的中心,因此决不形成一个圆形的部分,在性质上总是椭圆形的 。这就是说,美由曲线形成,但各部分曲线不宜围绕同一圆心,也不形成完整的弧线而是&"椭圆的&"曲线 。
红泥思亭壶
思亭壶的曲线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曲线是最有张力和流畅感的 。
它既没有直线的生硬,也没有标准圆弧的柔弱,正介于力度与弹性的中间点 。
由此延伸到紫砂壶上,曲线的运用就要讲究&"度&"了,用的好会使整体有种不失力度的流动感 。否则要么生硬、板滞,要么软弱无力 。
比如思亭壶:身筒两侧曲线,自顶部圆钮处流泻而下,壶盖处向外曲张,肩部自然向内弯曲,到腹部则又向外膨胀成一条更大的曲线,钮、盖、腹三段曲线自然流畅,颇有动感且干净利索 。可能正因为陆思亭在这壶型上曲线的成功运用,才使其成为一个特定的形制名称吧 。
清晚期 畊山款朱泥思亭壶
这是身筒曲线的运用,有的壶型流的曲线与壶体和提梁也能形成美妙的曲线,比如顾景舟的提璧壶 。
整个壶体呈扁圆柱形,而正是这样才使流的微曲线恰好与壶底曲线流畅地贯通,而且这种贯通的&"势&"似乎并没有停止,反而给人感觉直冲向上又与提梁的曲线相连,并重回到流的根部,完成了一个曲线的循环,尽管身筒的底部曲线与提梁没有直接对结 。
《阳羡砂壶图考》:&"孟臣制品,浑朴精巧,无不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 。孟臣因其名声大,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主要代名词,有趣的是,惠孟臣、惠逸公、张君德、陆思亭诸家俱为清季擅制朱泥器的好手,而张君德、陆思亭则成为特定壶式的代名词,君德壶式广腹稳重,思亭壶式俊秀高雅,各自留名于朱泥陶史 。
闽南俗谚:&"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 。
【壶型故事】其中无名指的是&"供春&";思亭排名优于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壶式俊挺,伫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龙昂首,气韵出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