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说:品着茶似乎是品味着人生 。的确 , 中国茶道 , 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且蕴含着人生哲理 。品茶是一种享受 , 也是一种熏陶 , 犹如淋沐着带音乐的日光浴 。杯茗在手 , 神驰八极 , 苦涩回甘的茶味 , 委实如绵长的人生之路 , 回味的是从艰难足迹的人生哲理 。?首先 , 茶性尚情 , 和爱茶人的性情相近 。唐代诗人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性洁不可污 , 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 , 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 , 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 , 得与幽人言 。?诗人说 , 茶其性精清 , 其味淡洁 , 不得有半点玷污 。其用涤烦 , 其功濯尘 , 属通灵性之物 , 是山中精英 , 不失其高洁的本性 。诗人在赞茶 , 也是在颂人 , 借茶而言志 。?唐诗僧皎然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 诗中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 , 与卢仝的《七碗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云:?我们在诸多古人撰写的有关茶的文章里读到的茶之味 , 不是禅门中的茶味 , 不论是显贵至尊的皇帝还是多才多情的文人 , 或是嗜茶的专家 , 他们可以品出茶之清香醇厚 , 茶之碧透晶莹和茶之各样回味;可以把玩茶具之精巧、精致 , 及其昂贵价值;可以研究出各样茶之性能差异应用于颐养肉身;还可以以茶怡情入诗入画 。于是 , 茶叶的发展历程便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 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被人们认可与接受 。然而 , 这一切除去茶叶发展进程中所具备的物态文化(比之如茶叶的制造工艺、茶水的取用 , 茶具的选配等等)之外 , 茶文化意识形态中的茶之味 , 都是与禅之味不相类似的 , 禅之味所在的根本甚至与茶文化中诸多所求相悖 。所以 , 在茶艺、茶道中讲究茶之味与禅之味无法相类比 。可以说 , 求茶之舌上之味者、求器具之精良者、求环境之至雅者 , 都无法真正体味禅门中的茶味 。常常 , 禅茶一味这种说法被人们当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工具 。?禅茶一味流传于今 , 在今天我们可以正视这味之本源 , 那么 , 随意的一杯茶之中 , 用心便可以来体味一番这禅中茶味 , 茶中禅味 。禅理从来至易至简 , 平常之心是禅 , 以本心方可还茶之本味 。一杯茶既在手里 , 便是可饮之物 , 饮则随心 。直到无茶之时 , 求饮之心与求物之心相同 , 若用舍弃之心度心外之心 , 则无饮又何妨之有 。想来 , 以禅说茶 , 茶则无味 , 以茶释禅 , 禅则无存 。不如去伪存真 , 若以饮之本意而释之 , 则茶之味与禅之味同一 。?一饮涤昏寐 , 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有丹丘得如此 。?诗人品茶的过程是以“自省”精神参悟得“道”的过程 。心头郁积的烦恼排除 , 心境趋于平和 , 情感得到情化 。当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有一幅书法作品:茶话坐忘机 。目观茶的绿的本色 , 品尝回味着苦的真味 , 智巧变诈的心计自然会得到荡涤 。作家忆明珠说得好:“茶的绿 , 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 , 而茶的苦 , 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
推荐阅读
- 茶道茶艺:泡茶技法之一传统泡法
- 修身养性话“茶道”
-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是什么
- 敦促和督促的区别是什么
- 美女人体寿司
- 外国人能在中国买房子吗
- 中国茶馆:小孩不懂喝茶,该收茶位费吗?
- 茶道六君子之茶漏
- 中国茶类有几大品种
- 中国的茶叶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几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