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即使贾敬的葬礼再风光,也是最讽刺的那一场?

【为何即使贾敬的葬礼再风光,也是最讽刺的那一场?】《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宁国府的两场葬礼,哪一场才是最讽刺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宁国府在贾珍的领导之下,主要功绩应该都要和这两场葬礼沾边,因为在贾珍的领导下,宁国府的两场葬礼都是风光大葬,场面浩荡 。
宁国府的两场葬礼,一场就是秦可卿的,一场就是贾敬的 。秦可卿作为宁国府的少奶奶,因病早亡,作为公公的贾珍是悲伤得不能自己,对秦可卿葬礼的要求也是尽其所有 。

为何即使贾敬的葬礼再风光,也是最讽刺的那一场?

文章插图
因此,秦可卿的葬礼规格是:先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拜[大悲仟],超度鬼魂,还在天香楼也摆了一坛,是九十九为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 。
除此之外,还针对停灵的荟芳园中,安排了五十众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做好事 。这就是秦可卿的葬礼流程安排 。
不仅如此,贾珍还对秦可卿的葬礼棺木破了规矩,从薛蟠那里弄到了合心意的棺木,原是给忠义亲王老千岁用的,因他犯事了就搁置了 。
除了高规格的葬礼流程外,棺木上贾珍也对秦可卿破格了,还给秦可卿花钱买了个管家太太的响亮名头,终究在秦可卿的葬礼上,贾珍当时是做出倾其所有去付出 。
正因为贾珍的用心付出,特意还把王熙凤从荣国府借去宁国府帮着协理管家,才有了秦可卿葬礼时的浩荡场面 。
那天秦可卿出殡当天,送殡的人数也是多到数不清,什么王公贵族,豪门公子,甚至连北静王都出动了,果真是声势浩荡 。
给秦可卿准备了一场非常风光的葬礼之后,秦可卿的一切也就这样随风而去,下一场宁国府的葬礼,就是贾敬的葬礼 。
贾敬的葬礼相比秦可卿的葬礼,从体面上来说应该是不输秦可卿,要知道他可是宁国府当家人贾珍的父亲,虽然一直在道观修炼,希望自己早日成仙 。
可贾敬的葬礼和秦可卿的葬礼还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秦可卿是年纪轻轻就这样没了,而贾敬则是修炼得好好的突然也没了,还是在宁荣两府的主要人物都去参加国丧期间,家里没有男人来主事 。
为何即使贾敬的葬礼再风光,也是最讽刺的那一场?

文章插图
关于贾敬的丧礼一切事宜,因为贾珍贾蓉都在参加国丧,即使快马加鞭赶回来,也是要半个月左右,可贾敬殡天需要操办的很多事情都等不及贾珍现场处理,只能尤氏亲自上场 。
尤氏对贾敬的葬礼操办也是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先是对道观的人员进行看管,让贾珍回来进行处置,再者就是先把贾敬给装裹好,放到铁槛寺去停放 。同样在三日后破孝开掉,准备道场 。
那边贾珍受到尤氏派人送过来的消息后,立马就向皇帝请假归家,皇帝念及贾敬的先人有功,不仅给贾珍贾蓉放假,还追赐贾敬五品之职 。
贾珍和贾蓉一得到皇帝允许,就快马加鞭往家赶,半途中对家中人员被尤氏派来替换贾珍贾蓉照顾贾母时,对家里情况做了大致了解 。
贾珍和贾蓉赶回后,下马就大哭,从大门外就一直跪到棺前,直哭到天亮,哭得喉咙都哑了才被尤氏等劝住 。
更是在请灵柩进城时,各种场面浩大,也是宾客如云,又一次让宁国府因为葬礼被众人围观 。这在场贾珍贾蓉过度悲伤的背后,有人在的时候必要的装还是要的,可没人的时候,贾珍贾蓉还是和女眷闹在一起 。
对于两场风光无限的葬礼,一次又一次的把宁国府推向了世人的眼球里去,大家不仅看到了宁国府风光举办葬礼的表面,其实也是把宁国府的内里也窥视个八九不离十 。
宁国府操办的两场葬礼,场场都是风光无限,各种排面规格一样都不少,可是对比秦可卿的葬礼,贾敬的那场葬礼才是最讽刺的 。
秦可卿的葬礼,起码不知情的人对于一个年级轻轻的少奶奶就这样没了,多少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更不要说对秦可卿是用了真情的贾珍了,那更是哭得都要拄拐行动 。还有王熙凤这个闺蜜,铁定也是真心为秦可卿哭一场,贾宝玉也要算上一份 。
相比秦可卿有这么多人是真心为她掉泪悲伤的,贾敬的丧礼虽然也是风光无限,可对于贾敬,就连亲生儿子贾珍,孙子贾蓉都是一点悲伤都是假的 。
贾蓉听到因为贾敬丧礼,把尤氏姐妹给请过来,是喜得笑容满面,完全没有爷爷刚走的悲伤,而后到了棺前才放声大哭,当真是要多假有多假 。
贾敬的丧礼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实意为他放声大哭,那是因为他对贾府的一切也是全部放空的,因此即使有风光的葬礼,贾敬的葬礼其实也是最讽刺的那一场,都是在惺惺作态,没有一点真心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