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世家辛酸与欢乐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嵊州茶农马传进虽只有小学文化,但发明了多种机器,其中有一样是珠茶炒干机 。60年过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成了炒茶机发明家,各自办起了茶厂,成为致富能人 。
马传进一家的故事,充满励志的色彩,就像前些年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做人,要为人民作一点贡献 。”这是马传进的朴素信念 。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六月制干茶”
【茶农世家辛酸与欢乐】——老底子的茶农真辛苦
千百年来,茶农炒制茶叶,靠的是一双手、一口锅,贴着锅炒茶,一不小心,手就被烫起泡 。看似小小的一包茶叶,却饱含着茶农的辛酸:“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六月制干茶 。”“茶季到,无老小,起早摸黑累断腰 。”
在儿子马兆林宽敞的公司办公室里,82岁的老人马传进说起往事,不住感慨:“我们以前制茶,双手起泡是小意思,站10个小时还炒不了2斤绿扁茶 。”
马传进出生于1928年,15岁时,父亲马桂生因病去世,马传进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种田、采茶、炒茶,什么来钱就做什么 。此后,他又经历了丧妻之痛 。在命运之神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马传进没有消沉 。看到农民炒茶这么辛苦,他暗暗发誓:要利用水力实现制茶的全程机械化 。
“我上《浙江日报》了”
——40年前,茶叶机械的发明让这户人家自豪
新中国成立之初,马传进下定决心,设计木质模型,帮帮茶农 。当时百废俱兴,全国上下兴起了建设热潮,马传进被调入家乡的小水电站工作 。经过6个多月研制,他成功制作出利用水力杀青、揉捻的木质模型 。1952年10月,这个模型送省农业展览馆展出,登上了大雅之堂 。但当时由于条件有限,他利用水力杀青、揉捻的愿望一直没实现 。
直到1958年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这种木质“炒茶机”在春茶时节投入生产使用 。1959年,马传进调入嵊县北山电厂当技工,他设想用机械代替手工炒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铁木结构样机试制出来了 。但实验操作后,所制珠茶的圆紧度远远不及手工制作水平 。此后,他又经过5年多的试制,还是达不到要求 。于是,他向那些手工制茶的师傅请教,走访了数十家制茶厂 。1964年4月,在一次试验茶机时,马传进的衣服被减速轴卷入,整个人被击倒了,腹腔大出血,失去知觉,生命垂危,被送到医院抢救 。
危险期一过,马传进提前出院,继续进行茶机试验,终于探索出珠茶成形的规律,经千百次实践,炒干机终于研制成功了 。1968年,由省特产公司主持定型命名为“工农型珠茶炒干机”,在全国珠茶产区普遍推广 。其事迹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马传进也被称为“中国茶机之父” 。
采访人员日前来到马传进家,房子并不大,客厅里挂满了马传进各个年代获得的奖状 。他还翻出了一批老照片:“我上世纪80年代获了大奖,专门去北京领奖,《浙江日报》还报道了 。”看着这些照片,马传进显得很自豪 。
两个儿子成了“发明家”
——现在,他们用科技带领乡亲致富
马传进育有四子二女,次子马兆林、三子马科林传承父亲的茶叶事业,并有了新的发展 。
父亲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给马兆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2年,刚满18岁的马兆林抱着“子承父业”的念头,到谷来镇茶机厂当学徒工,并成为小有名气的车床师傅,一般人每月只有60多元工资,马兆林却多劳多得,能拿到120元 。但马兆林并不满足,他希望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 。
1988年,马兆林贷款1.5万元,在城关镇荷花坪村租了房,创办了机械配件厂,专门生产汽车配件 。短短一年时间,马兆林就掘得“第一桶金”,还清了贷款,还添置了车床等设备 。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和消费水平提高,名茶悄然兴起,其经济效益大大超过珠茶 。马兆林敏锐地意识到,投资名茶加工、茶叶深加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994年,马兆林着手从机械配件加工向名茶机械生产转型 。1995年,他把企业更名为特种名茶机械厂,并注册了“叶峰”商标 。
“嵊州八成农民认识我,经常叫我去帮着调试茶机 。这一点让我很自豪 。”近些年,马兆林开始经营茶叶生意 。1998年,马兆林外出考察时发现,市场上名茶种类很多,礼品茶却很少,这又是商机 。他成功研发出一种叫“明心茶”的礼品茶 。“一小包泡一杯茶,出差携带、招待客人都很方便,也提高了茶叶附加值 。”马兆林说,当时小包礼品茶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
如今,马兆林带领着30多位员工,已把“叶峰茶业”打造成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茶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
马传进三子马科林则在父亲的熏陶下,成功研制了多功能制茶机,30岁时又成功研制了液压制砖机,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35岁时,成功研制了种子自动发芽机;40岁时,开发了自动车库门;45岁时,开发成功了“DSB—Ⅲ型水稻播种流水线”和“大田精量播种机”,被国家认定为重点推广的农机产品,以实现种田人“插秧不用弯腰”的梦想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