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粽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

端午节习俗: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人们通过祭龙,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
 
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
 
5、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
 
6、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   
 
7、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 。古人把端午当天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 。
 
8、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
 
9、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
 
10、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 。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 。符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等字样,然后挂在门上涂上朱砂用来避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