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与贡茶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 , 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 而且也是茶学家 。他为官清正 , 以民为本 , 注意发展当地经济 , 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

蔡襄与贡茶

文章插图
【蔡襄与贡茶】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 , 就是在建州 , 旧时又称建溪 , 建安(今在建瓯县) 。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 , 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 , 系月涧云龛之品” 。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 。五代时期 , 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 , 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 。闽国灭亡之后 , 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 , 监制“建茶进御” 。指定专制“龙茶” 。
历史发展到了宋代 。丁谓任福建转运使 , 监制御茶时 , 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 。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 , 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 。由于采制甚精 , 在丁谓手中 , 北苑茶已誉满京华 , 号为珍品 。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 , 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 , 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 , 而成于蔡君谟” 。的确 , 蔡襄为福建转运使 , 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 , 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 , 求质求形 。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 , 并改进制作工艺 。为之 ,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 , 谓之团茶 。凡八饼重一斤 。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 , 始造小片龙茶以进 , 其品绝精 , 谓之小团 。凡二十饼重一斤 , 其价值金二两” 。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 , 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 。
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谪贬广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写一部著名笔记《铁围山丛谈》 , 文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 , 这里肯定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 , 形质至极 , 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 。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 , 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 , 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 。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 。
就蔡襄本人 , 对于建安之茶 , 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 。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 , 林下雄豪先斗美 , ……斗茶味兮轻醒醐 , 斗茶香兮薄兰芷” 。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 。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 。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
苏东坡在著作《荔枝叹》中说 ,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 前丁后蔡相宠加 , 争新买宠各出意 , 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 可怜亦进姚黄花” 。这首七言古诗 , 作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 , 晚于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 , 苏东坡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 。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 , 极为赞赏 , 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 。但作者能浮想联翩 , 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 。他笔锋又一转 , 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 。这首诗给苏东坡带来了许多声誉 , 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 , 这是不应该的 。
总之 , 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 , 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 。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 , 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 , 提高贡茶的质量 , 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 。蔡襄制好茶 , 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 , 产生千古名句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 。蔡襄的督办 , 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 。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这种技术创新 , 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 , 应功归于蔡襄 。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学家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 ,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