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 。这个村的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 。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 。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 。在民国以前,载重量一吨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
【“坦洋工夫”传奇】相传在明初,坦洋村有个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 。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 。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 。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因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 。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把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 。此后茶商络绎不绝,人村求市,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 。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
坦洋工夫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 。制作流程是:先让采摘回来的鲜叶挥发掉一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经过萎凋后,接下来是揉捻,把茶叶搓揉成条状,使其流出茶汁,加速酶促氧化;发酵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在酶的作用下,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缩合、形成红茶固有的色、香、味特征;最后是干燥,在热能作用下,终止酶促氧化,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散发臭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 。然后经过复火、滚筒、圆筛,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碎末片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再将各路装成品拼配匀堆后装箱 。以坦洋莱茶鲜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当地又称乌茶),内质香味清香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坦洋工夫以其形质兼美而位居福建三大工夫茶(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之首 。坦洋工夫的畅销,奠定了当时坦洋村作为闽东茶叶集散地的重要地位 。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 。光绪七年至二十六年(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叶万余担 。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获名誉奖 。1937年福建省政府统计:1934年,福安县有茶园面积6万亩,占当时全省茶园面积的10.3%,茶叶产量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全省首位;茶叶产值为大洋1787元(按福安县当时的农业人口平均,人均茶叶收入10元),其中每担茶叶‘的最高价为大洋40元,最低30元 。而这些出口茶叶大部分为坦洋村加工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 。
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 。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 。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 。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 。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有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以想见 。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桂香山记》云:“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 。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 。”“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字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 。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 。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 。它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 。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 。岭下村的庄稼大户们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当时外商做生意多采取放“贷款”的形式,每年旧历二月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国商家领取“茶银” 。茶银用桶装,每桶一千元;春初,从外国人手里运进一船的白银,春末秋后再给他们运去一船的茶叶 。当时民谚说:“国家举,乌(茶)换白;国家败,白换乌(鸦片)”,指的就是用茶叶换白银、还是用白银换鸦片贸易一事 。民谣云:“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 。茶季,坦洋村几乎成了茶叶的海洋 。
从元记茶行往下数,依次是宜记茶行、福奎茶行、冠新春茶行等,大茶行共有三十六家 。坦洋茶行的建筑,外观貌不惊人,临街是铺面式的,内里如民居宽敞的厢房,有二层、三层,最高为四层 。底层供收购茶叶之用;二层放置风扇、平筛等设备,为精制之所;三层做仓库 。有四层的,则为工人的宿舍 。一律的通问木结构,三面土墙外敷三合土,一面店门板 。为防贼盗,大门皆钉铁皮,内衬巴掌大的竹叶(防火) 。与简朴实用的茶行建筑相反,茶行老板们用从经营茶叶赚来的巨额资金建造起来的住宅,却相当富丽堂皇 。元记茶行背后的五座深宅大院至今保持完好: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可以说与大都市里的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地人称这些大宅为“六扇八廊庑”,每座均由六间堂屋和八个厢房组成,有宽敞的天井、回廊、鱼池、花坛 。大厅可排列十桌酒席,雕梁画栋、古色占香,有的大门前还建有供达官贵人、富豪巨贾下马、下轿遮阳挡雨用的“门头亭”(亦称“下轿亭”),足见当时坦洋之气派!
与茶行主街道平行,由三座拱桥连接起来的对岸商业街,开设有瑞记酱行,鱼货行,南京杂……各种铺面挤挤挨挨,热闹非凡 。戏园子、饭馆、旅店在这块狭窄而繁华的土地上亦触目可见 。民谣:“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毫不夸张地描绘了各街区景象 。
坦洋街区有70多家财主,为了保护人丁和财产的安全,从上桥头人口处开始,绕过后门山,筑起了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街头,街中、街尾、后门山、每道栅栏门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楼 。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多人 。坦洋村遗存的古建筑,为人们追溯坦洋当年的繁华提供充分的物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 。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 。同年开始改制烘青绿茶,“坦洋工夫”仅保留少量生产 。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 。近年“坦洋工夫”红茶先后在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荣获金奖 。首次参加竞拍,lOOg“坦洋工夫”红茶卖价2.5万元 。目前“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t 。
坦洋工夫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的商业贸易环境,弱国无商机 。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路口,如何重塑传统品牌,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上为民族产品争得一席之地,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盼望今后的坦洋茶市,重铸历史的辉煌!
推荐阅读
- 注射玻尿酸去除黑眼圈 拯救“熊猫眼”
- 京东怎么投诉商户
- 电波拉皮:不再做“皱王”
- 坚果饮饼干
- 茶桌上“不可或缺”的高档茶具
- 拔火罐对肾虚有好处吗
- 美国很郁闷:为何本拉登“打遍”了全世界,唯独放过中国?
- 著名的“穷则穿插迂回,富则给老子炸炸炸”什么时候开始的?
- 莫让“秋老虎”干燥暗黄了你的皮肤
- 孕妇可以做的运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