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的发展介绍

 茶史的发展
茶 , 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 , 闻于鲁周公 , 兴于唐朝 , 盛在宋代 ,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 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 , 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 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 , 寻根溯源 , 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 , 引种的茶种 , 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 , 被誉为“茶的祖国” 。茶 , 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 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 。茶的利用始作药料 , 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 , 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 , 并用为药料 , 自此后 , 茶逐渐推广为药用 。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 , 史料极缺 , 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 , 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 , 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 。饮茶的习惯 , 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 , 后逐渐向各地传播 , 至西汉未年 , 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 , 到三国之时 , 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
三、大量发展阶段 。从晋到隋 , 饮茶逐渐普及开来 , 成为民间饮品 。不过 , 一直到南北朝前期 , 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 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 , 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 , 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 , 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 。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 , 社会安定 , 经济发达 , 交通便利 , 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 。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 , 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 , 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 , 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 , 开始在长安禁酒 , 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 , 以茶代酒 , 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 。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 , 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 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 , 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 , 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
【茶史的发展介绍】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 , 但比唐人更为讲究 , 制作也更为精细 , 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 。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 , 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 , 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 , 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 。在饮用上 , 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 , 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 , 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 , 再充分搅拌 , 使茶与水充分溶和 , 待到呈现乳状 , 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 , 便可慢慢品饮了 。
明清时代的饮茶 , 无论在茶叶类型上 , 还是在饮用方法上 , 都与前代差异显著 。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 , 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 。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 , 兼有部分花茶 。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 , 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 , 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
四、衰落阶段 。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 , 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 , 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 , 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 , 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 , 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解放后 , 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 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 , 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 , 实行科学种茶 , 培训茶叶科技人员 , 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50-1970年 , 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 , 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 , 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第二阶段是197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 。进入90年代后 , 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 , 种类繁多 , 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 , 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
茶 , 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 , 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