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茶叶历史

 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 。刚刚登基不久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13岁的孩子,朝廷的政务由首辅大臣张居正主持 。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 。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 。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
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茶叶 。
1572年,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 。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 。私茶、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很大 。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各部族并非没有进行过和平解决的努力 。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 。也就是说,把自己当做开放茶市的人质 。连这个要求都被断然拒绝,何况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了 。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 。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 。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
【明王朝的茶叶历史】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对于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 。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 。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 。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 。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 。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
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 。茶叶慢慢进入中国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 。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品茶的方法和经验,从此茶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唐代中叶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 。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 。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
唐文宗大和初年,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 。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 。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的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 。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像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 。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 。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 。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 。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堡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 。”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 。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 。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
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