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初读这句诗 , 总以为是写情人 , 其实是错了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长久平安 , 可以一起欣赏明月的姣洁美好 , 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苏轼写这首词时是在密州任太守时的中秋之夜 , 思念远在齐州任书记的弟弟苏辙 。
词前小引为"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 作此篇 , 兼怀子由(苏辙) 。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苏轼创作这首《明月几时有》背后的故事 。
一 , 兄弟情深
在苏轼的少年时期 , 陪伴他一起成长的 , 一直是弟弟苏辙 。
"我年二十无朋俦 , 当时四海一子由" 。苏辙气质恬淡冷静 , 虽不如哥哥那般才气非凡 , 但稳健而实际 , 因此在仕途上比哥哥更得意 。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他们兄弟一起生活时 , 共同学习 , 互相帮助;分开时 , 互相思念 , 彼此相会于梦寐之中 , 写诗以表相思;忧伤时相互慰藉 , 患难时相互扶助 。
苏轼曾说:"我少知子由 , 天资和且清 , 岂独为吾弟 , 更是贤友生 。″
苏辙也在哥哥的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 , 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 , 诲我则师 。"
他们是兄弟 , 是同学 , 也是彼此的良师益友 。
二 , 聚少离多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 , 苏氏兄弟一直遭到王安石的打压排挤 。
苏轼初次为官是风翔府判官 。苏轼带着娇妻赴任 , 这是他兄弟第一次分开 , 且一去三年 , 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子由为兄嫂送行 , 出城四十里才依依惜别 。
寒冷的夜空下 , 苏轼望着弟弟逐渐模糊的背影 , 心如刀割:
不饮胡为醉兀兀 , 
此心已逐归鞍发 。
归人犹自念庭帏 , 
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陇隔 , 
惟见乌帽出复没 。
苦寒念尔衣裘薄 , 
独骑瘦马踏残月 。
路人行歌居人乐 , 
僮仆怪我苦凄恻 。
亦知人生要有别 , 
但恐岁月去飘忽 。
寒灯相对记畴昔 , 
多雨何时听萧瑟 。
君如此意不可忘 , 
慎忽苦爱高官职 。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词一篇寄之》
此后的三年中 , 兄弟俩会每月相互寄诗一首 , 互相唱和 , 既交流了感情 , 又磨练了写作技巧 。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后来 , 兄弟俩人辗转各地为官 , 除了为父亲服丧的二十七个月外 , 相聚日屈指可数!
三 , 古今绝唱
苏轼在杭州任期三年满后 , 这时弟弟在山东齐州任书记 。苏轼要求朝廷将他安排在离齐州不远的东州任职 。
可是 , 委任状一下 , 地名却由东州变成了密州 。密州虽然也在山东 , 但与齐州相隔千里 , 兄弟俩人欢聚的梦想破灭 。
因为密州与齐州相隔甚远 , 来往不便 , 兄弟俩仍以诗词互相唱和 , 以表思念之情 。
丙辰中秋 , 苏轼便作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 。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政治抱负不得实现 , 兄弟不能团圆 , 连中秋的明月也不能按时出现 。只有借着大醉 , 抒发胸臆 , 怀念往昔时光 。
首句化用李白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 , 我今停杯一问之″ , 问青天为何月还未出 , 进而欲超脱升入月宫之中 。
然而又因天上月宫高处不胜寒 , 不能适应而陷入矛盾之中 。将天上与人间相比 , 终是依恋凡尘 , 觉得人间有趣 。
这几句虽是奇思妙想 , 但终究是现实的反映 。因此 , 宋神宋读到"高处不胜寒"之句时 , 不禁感叹"苏轼终是爱君"的 。
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圆月终出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月影渐移 。月儿不能长圆 , 人不能长聚 , 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
无奈 , 唯有祝愿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平安幸福 , 好时时共赏这一轮明月 。
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 诗情画意的境界 , 富有哲理的语言 , 渗透出了东坡的浪漫主义豪情 。
此中秋词一出 , "余词尽废" , 成为古今绝唱!
后来 , 人们把"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用于情人和朋友之中 , 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