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製茶過程及使用器具

採茶
茶葉的採摘約在二、三月間,且必定要在晴天才可摘採,而茶芽的選擇以茶樹上端長得挺拔的?葉為佳 。當時無採茶工人,茶師通常是自己背著茶籠上山採茶,而好品質的茶樹多野生於奇巖峭壁上,所以他們為了採得佳茗,難免經常要跋山涉水,承受體力的勞累 。
蒸茶
採回鮮葉放在木製或瓦製的甑(蒸籠)中,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於上,甑內擺放一層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攤其上,蒸熟後將箄取出即可 。
【唐代製茶過程及使用器具】搗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涼前儘速放入杵臼中搗爛,搗得愈細愈好,之後將茶泥倒入多以鐵製的茶模中 。由於模子有圓、方、花形,因此團茶的形狀有很多種 。
拍茶
茶模下置襜布,襜下放石承,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動 。茶泥傾入模後須加以拍擊,使其結構緊密堅實而不留縫隙 。待茶完全凝固,拉起襜布即可輕易取出,然後便換下一批 。凝固的團茶水份並未乾燥,先置芘茉上透乾 。
焙茶
掠乾後的團茶先用棨(錐刀)挖洞,再用竹撲將已乾的茶穴打通,最後用一根細竹棒將一塊塊的團茶串起來,放在棚(木架)上焙乾 。團茶水份若未乾,便易發霉敗壞,難以存藏,故須焙乾以利收藏 。
穿茶
培乾的團茶分斤兩貫串,因團茶中間有孔穴,故可竹或縫合穀皮穿成一串,較利於運銷 。
藏茶
如果團茶收藏不當,茶味將大受影響 。育器是用來貯藏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編成,四周並糊上紙,中間設有埋藏熱灰的裝置,可常保溫熱,在梅雨季節時可燃燒加溫,防止濕氣霉壞團茶 。
茶經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錄北魏張揖所著廣雅一文:「荊巴之間,採茶葉為餅狀…… 。」由上可知唐以前的茶葉是做成餅狀的團茶 。關於團茶的製茶過程及使用器具,陸羽分成採、蒸、搗、拍、焙、穿、藏等七個步驟 。
採茶 -> 蒸茶 -> 搗茶 -> 拍茶 -> 焙茶 -> 穿茶 -> 藏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