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辨伪鉴定之要诀
笔者认为结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装饰等,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真伪鉴定应从①原料材质②练泥与烧造③制作工艺④个人风格⑤印款特征五方面着手,通过分析、观察、上手、耳听鼻嗅、寻找佐证五种方法加以分析和对比,不断摸索,找到时代特征 。
下面分五个时期进行论述:
【紫砂器辨伪鉴定之要诀】一、明中期紫砂器特征:
1.原料材质:为原矿粗砂,呈紫褐色与灰褐色,胎体近似缸体,手感较重、粗糙 。
2.练泥与烧造:采用木杵舂后,浸入水中漂洗,取面上的砂泥制作,故器物含杂质较多 。烧制过程中,未使用匣体,器物表面沾有许多“沾釉泪斑”,严重的底部均有釉斑 。
3.制作工艺:为全手工筑成型,壶体由上下两节粘接而成,壶内有明显接痕和指印,壶盖面和壶舌、壶底与壶身均为粘接而成,壶体表面用木拍拍成,再用竹片精加工,表面留有竹纹痕迹,壶底稍变形内凹成锥体,壶嘴有指纹,采用镂塞法与壶身相接,所有接口均不修饰,无把,唯串线提梁式 。造型简单、古朴,如鼓墩 。
4.个人风格:明中期以金沙寺僧与供春为代表,开始逐渐掌握了砂泥的特性,提高了制作工艺和手法,壶型古朴、大气,实用功能与美观增强,趋向成熟 。赵梁,制壶多提梁式;董翰,善造菱花式;时鹏、元畅二人,式样较多 。此四人为当时制壶四大名家 。至李茂林制小园式和菊瓣式,采用匣装烧制 。
5.印款特征:明中期有印款,均为竹片刻之,字边沿泥外翻,字体为楷书 。
时大彬是此时期最负盛名的紫砂大师,最初仿制供春,做大壶,后来结识了陈继儒、王世贞等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硕儒,深受启发,而改制壶型,以更加适应文人阶层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并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进入紫砂创作的成熟期,此时期紫砂器与早期有了明显的改观,涌现出不少紫砂名人 。
1.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 。
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 。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 。
3.制作工艺: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 。有些壶身有指螺纹 。型体以大为主,一般壶流为三弯,接口在壶身中间,流下部弯形较直,外径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 。把型较大,多为耳型,上端明显粗于下端 。直流,有向上之意 。其工艺如瓷器一样为典型的“粗大明”特点 。
4.艺术风格: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凤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 。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 。开始有佛像、动物等造型摆件 。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
时大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人,作品敦朴妍雅、实兼其长,妙不可言 。陶土之内杂以金砂,用拍筒身或镶筒身手工制作,初制大壶,游娄东后始作小壶,流与把采用早期的“镂孔塞泥法”与壶身相接,流与把上留有指螺纹和标识,款法用竹刀刻之,书法逼真,在《黄庭》、《乐毅》帖间,世人无法仿 。
5.印款特征:基本上以竹刀或钢刀刻底印、舌沿、流下,并附干支纪年号,楷书为主,盖内、把下无印款 。有少量壶在底内盖篆体印章,但壶身刻字均在明末陈用卿制壶以后 。
推荐阅读
- 紫葡萄怎么养才能开花 紫葡萄应该 怎么养才能开花
- 识别市面上9层假紫砂壶
- 紫砂壶泡茶方法介绍
- 紫霞仙子多少点券
- 行家五字诀助你挑紫砂
- 紫砂壶修复方法
- 紫砂壶的鉴赏与收藏
- 紫光国芯是什么产品
- 紫砂茶宠——饮茶者之乐趣所在
- 鉴赏和收藏宜兴紫砂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