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发烧友”苦中伴着乐

从云南的大理古城、剑川寺登街、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到四川的乡城、稻城、得荣,再到西藏芒康县的千年古盐井……"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沿着茶马古道采访,随处都与一群群举着相机、支着脚架、神情专注的摄影"发烧友"不期而遇 。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摄影,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
流连忘返于茶马古道上的摄影"发烧友"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隆庆关,有一段保存较好的茶马古道,著名的鸟道雄关就在这条古道上 。除了当地的老百姓,这里平时很少有外人来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领着我们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找到这里 。深深的马蹄印、斑驳的青苔、丛生的杂草……即便是在这人迹罕至的古道上,我们仍然见到了摄影"发烧友"马云刚的身影 。
马云刚今年39岁,是云南某电视台采访人员 。当采访人员问他为何对摄影如此热衷时,他笑笑说:"没别的,就是喜欢 。"他告诉采访人员,摄影爱好者分几个级别:刚刚对摄影感兴趣的是"感冒",爱上了摄影的是"发烧","高烧不退"就成"伤寒"了 。"我现在已经"伤寒"了!"
学美术出身的马云刚10年前爱上了摄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开始,他用准备结婚的9000多元悄悄地买了一部佳能相机,为这事,未婚妻差点跟他分手 。随着摄影技术不断提高,他花5万多元把相机换成了尼康F5,后来又用10多万元买了中画幅的禄来6008 。随着马云刚的摄影造诣加深,原来反对他搞摄影的妻子现在也成了摄影鉴赏家,许多摄影的专业术语说的比他还溜 。
马云刚说,这些年自己为摄影耗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简直无法估量 。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都是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出去拍照片 。10年里,他自驾车去过2次西藏、3次稻城,云南省内的风景名胜、各类不为人知的美景更是跑了个遍,拍摄的题材涉及风光、人文、民俗等领域 。"茶马古道能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历史内涵、风土人情、古镇、马帮,喜好民俗和人文的摄影者尤其钟爱 。"
流连忘返于茶马古道上的像马云刚这样的摄影"发烧友",数也数不清 。四川省乡城县旅游局副局长东灯说:"摄影"发烧友"们已经发展到自己组团,一年四季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转悠 。我们每年接待的游客中,有一大半都是这样的摄影团 。"
什么让他们为摄影"发烧"?
"很苦,但是很快乐 。"马云刚的话代表了许多摄影"发烧友"的心声 。
2001年,马云刚和10多个朋友开了3辆车去"摄影者的天堂"稻城,那里因雪山、色彩丰富的植被等风光而闻名 。大家走了200多公里的沙石路,路险峻不说,路面窄又坑洼不平,到了稻城后,只能住在雪山下的帐篷里,睡通铺,忍受着四面透来的刺骨寒风 。为了拍摄雪山的日出,大家凌晨5点多就起床了 。"这些都不算什么 。有时候为了拍摄夜景、月亮,常常需要冒着危险走夜路 。有次在西藏的芒康地区,为了拍摄一个崎岖的茶马古道小径,我不小心踩到了松动的石头,摔坏了价值千元、用于过滤紫外线的UV镜 。"
"我的乐趣在于每一个拍摄的过程 。我为自己按下的每个快门而兴奋,为自己见到的每个美景而赞叹,为自己即将看到的每个作品而期待,为能跟朋友一起分享摄影的果实而快乐 。"马云刚说 。
其实,马志刚的话只是一个方面 。有着10多年摄影"发烧"经历的杨牧源认为,摄影"发烧友"现象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 。摄影是需要投入一定财力的,只有生活有保障并且达到了一定层次,才能考虑满足自己的摄影兴趣 。其次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虽然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娱乐活动,但高雅、有一定品味的娱乐并不多,因此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摄影 。再次是摄影入门比较容易 。任何人只要拿起相机就可以拍摄,入门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 。这些特点,使得摄影成为许多人"发烧"的对象 。而40多岁的普雪松觉得,"旅游热、民族文化热、自驾车热等现象,也促成了摄影"发烧友"的出现 。"他告诉采访人员,自己非常喜欢旅游,也去了许多地方,但回来后发现拍摄的照片很不满意,"自己都觉得对不起那么美丽的风光" 。这促使他"拜师学艺",成了一名摄影"发烧友" 。
"发烧"也需量力而行
"纯粹地把摄影作为一种爱好,是无可指责的 。但如果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有许多条件限制 。"杨牧源说,"胸前随便挂一个小数码相机,走到一个风景点就忙着给自己或亲友留影的,尽管也喜欢摄影,但绝不是摄影"发烧友",只是普通的旅游者 。摄影"发烧友"虽然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但"行头"一定都要很专业 。"
然而,许多摄影"发烧友"都为购置"行头"大伤脑筋:现在可供选择的相机品种很多,胶片、数码……,到底该选择哪一种?杨牧源认为,选择器材应根据自己的用途,不能盲目追求高档 。比如一些"发烧友"的作品从来不会放大到20寸以上,却购买中画幅甚至大画幅的相机,这就是一种浪费 。因为这种相机的胶片成本通常比较高,比如中画幅胶片是普通胶卷的10多倍,大画幅甚至达到上百倍 。""发烧"也要对症下药,有人吃普通的退烧药可能就行了,有人就得打针甚至住院 。所以选择器材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
目前摄影"发烧友"中还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些人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试图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但他们经常为自己的水平难以提高而感到困惑,总是把原因归咎于没有遇到好天气、好风光,或者是设备不够好 。"其实,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杨牧源说,摄影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取向、独到眼光、创作欲望、天赋都有关系 。即使遇到了好天气、好风光,有些爱好者也不能很好地驾驭 。"摄影谁都可以搞,但并不是谁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所以一定要避免盲目性 。"他说,曾有朋友把公职辞了想专门从事摄影,但最终并没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把摄影当爱好可以,但想专门吃摄影这碗饭,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 。"
"摄影中的精神文明现象也值得思考 。"杨牧源说,现在有少部分人,出来拍摄并不是为了摄影,而是想出来"炫耀"自己价值几万元甚至十多万元的器材 。这些人总喜欢以"大师"姿态出现,看见别人拿低档相机就嘲笑,还经常旁若无人地抢位置、夹塞、挡镜头 。"这样不利于自身技术的提高,也不利于其他摄影"发烧友"的发展 。"
"总的来说,摄影"发烧友"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好,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大自然更加热爱 。"杨牧源说,自己在节假日外出拍摄时经常遇到一些面熟的发烧友,时间一长大家就成了朋友,还纷纷相约着去外地拍摄 。"但摄影对业余者来说毕竟只是一种兴趣爱好,应该避免盲目投入,正确定位 。"(完)
【摄影“发烧友”苦中伴着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