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 , 俗称生泥 , 泥似块状岩石 , 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 , 待其松散 , 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 , 轮碾机粉碎 , 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 , 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 , 且烧成后收缩比大) , 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 , 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 。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 。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 , 产于清代中期 , 现已失传 。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 , 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 , 色呈偏紫泛青 , 细而纯正 , 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 , 呈紫红色、紫色 , 隐现绿色斑点 , 质软致密 , 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 , 少量出现 。云片状结构 , 呈紫红色泽 , 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 , 烧成温度范围较宽 , 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 。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 , 古名“梨皮泥” 。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 , 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 , 仅数厘米厚 , 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 , 俗称“龙筋” 。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 , 不易制作大件产品 , 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 , 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 。
百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 , 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 , 且杂质较多 , 须精拣方可合用 , 成陶后现谈墨色 。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 , 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 , 间夹星点麻子绿泥 , 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因其成陶后 , 色似“朱砂红”故名 。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 , 嫩泥矿层底部 , 质坚如石 , 其含铁量高 , 产量甚稀 。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 , 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 , 可单独成陶 。红泥收缩率大 , 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 , 常制小件器物 。七十年代中期 , 此种红泥甚缺 , 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 , 矿土呈土黄色 , 石质坚硬 , 成陶与其相似 , 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 , 其玻璃相重 , 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 , 成陶后色朱红 , 声脆亮 。
自明至今 , 泥色种种变异 , 秒出心裁 , 取其本土 , 山灵腠理 , 陶冶变化 。石黄:呈卵状 , 外壳铁质褐黄色 , 中核似鸡蛋黄 , 粉状细腻 , 含铁量甚高 。加入紫泥 , 成陶后色紫若葡萄 。加入天青泥 , 成深古色 。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 , 微泛绿 , 成陶后呈白色 , 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 , 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 , 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 , 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 , 其含铁量高 , 陶成后呈黑色颗粒 , 可掺入紫砂泥中 , 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 , 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 , 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 , 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
四号井清水泥原指是成泥方法.底皂青是优质紫砂矿料.黄龙山四号井是和其他黄龙山矿井一样仅仅是夹(宜兴土话读ga)泥矿,而且四号井早已废置 。
底皂青矿料也不仅仅出在四号井,黄龙山其它矿井都可以出优质的底皂青矿料 。
【宜兴紫砂泥的形成与烧制】烧结
烧结度高声音相对较脆.吸水率低.颜色滋润.烧结度偏弱,则向反,敲击声音沉闷,吸水率高,颜色晦涩无光泽 。主要是第一次烧成烧结度不一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 , 捂灰成色会润一点 , 烧结度相对底一点 , 则捂灰以后会感觉壶表有些“涩” , 但后者相对容易泡养一点 。现在宜兴许多搞泥料的人,专业知识比较贫泛.只在乎烧成"第一眼"效果.对一些泡养以后效果并不在意 。声音沙哑还是清脆主要和烧成玻化程度有关 。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友质感.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艺人来说可塑性要强.成品率要高过去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对底些 。烧成以后沾接部位的强度(可以是正或负)主要是泥坯沾接决定 , 泥坯沾接是一个物理过程,沾接强度主要处决于水分空间,重新充填程度 。烧成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主要处决于泥料成分结构 。泥料不经过除铁的话烧成成品大多会出现黑色斑点.温度过高会出现熔点孔 。
焐灰
关于底皂青焐灰的话题-陈缶文
"焐灰"是老的说法,就是将烧嫩欠火或其它因素需要改色的茶壶,放入陶瓷钵头内,再用柴草灰焐好密闭,在低温缺氧状态烧制(还原气氛烧制,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低价状态成现灰黑色的原理).紫砂壶焐灰,因为效果特殊,有"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之美誉.
如今,因为掌握"焐灰"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且焐灰容易出问题,成品低 , 有人便用化工料配制近似焐灰效果的仿焐灰的泥料.使紫砂焐灰蒙受了"不白之冤".
焐灰"实质就是还原焰烧成,它的着色离子还是铁离子,主要是高价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还原成低价的铁.因此使用是对人体没有半点危害的.
一般加色料的壶因为工艺方法不一样,通常质感很差,颜色可以接近,但质感平滑,颗粒感差 , 焐灰以前时对紫砂器烧生(俗称欠火)的一种补救措施.因为器泡养后效果特别.象"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焐灰壶身份比较特殊.有人专门进行将烧制的茶壶进行焐灰,如清末程寿珍就有许多焐灰的作品专门进行第二次烧成焐灰.(价格也比原来不焐灰的的要贵一倍).有一个网友来信问看见一本书上说紫砂焐灰时碳渗透.我不知道该书作者是谁.但我知道的焐灰,就是在还原气焰(气氛)使高价铁离子有原来的红色在缺氧状态下还原呈现低价状态的黑色.假如是碳渗透,那么经过使用是否还会有碳析出现象?
假如是碳渗透,焐灰茶壶岂不是越用越白?
理论上只要是着色离子是铁离子的.在缺氧状态下都可以烧制.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焐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朱泥类结晶程度较高,出现液相相对较早(温度偏低).因此焐灰成功几率趋近零.焐灰壶底皂青矿料把握相对大些,掺和其它色素的可能会发生花壶现象.
焐灰本来就是窑变现象.不过只是人为操纵下的窑变而已.一把成功底皂青焐灰,颜色应该是黑内透青,青中泛蓝.保持原料的颗粒质感.和其它拼制黑了区别,拼制黑料,相对颜色呆板,质感较弱.团泥不可以焐灰.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 , 捂灰成色会润一点 , 烧结度相对底一点 , 则捂灰以后会感觉壶表有些“涩” , 但后者相对容易保养一点 。据我所知.正常捂灰以后的壶透气性基本无变化.
宜兴的紫砂泥是独一无二得 , 与紫砂泥类似的陶土虽然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如安徽、山东、广东等地的紫陶) , 但都无法与紫砂相比 , 这是因为宜兴紫砂泥的结构是绝无仅有的 。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铁矿和粘土 。这些矿物微粒互相联接组成了一个个的团聚体 , 这种团聚体不仅本身存在着气孔 , 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而形成了很多气孔 。如果气孔太大 , 那茶壶就成了筛子;太小或者没有气孔又无法调节茶气而让茶汤存有熟茶汤气 。而紫砂泥在正确烧制后形成的这种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则能两者兼顾 , 既能透气怡香 , 又能保水保温 。这样茶叶的温、色、香、味就都被很好地保持住了 , 正是如此 , 才有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称誉和几百年来人们对紫砂壶的推崇 。
推荐阅读
- 紫砂文化的“五美”。
- 紫砂壶艺中民间美术理念的体现
- 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的区别 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有什么不一样
- 泥灸可以天天做吗
- 婴儿腹泻就多吃苹果泥胡萝卜汤
- 下 茶具的种类和产地
- 浅谈紫砂壶
- 新紫砂壶的使用方法
- 紫砂壶开壶方法
- 从外观上鉴别紫砂壶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