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缘

茗茶之地常见寺,禅寺之处种有茶,茶与寺结缘 。茶,从品、喝、饮,到禅的“吃”,无限禅机,充满魅力 。吃茶,味中意味深长,将天、地、人融为一体,是茶与禅的文化升华 。
禅道,修身护体,茶道,养身健体 。佛教传承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禅悟精神,注重修身养性,坐禅时,人的异思、昏睡和妄举是禅修的障碍 。茶有养胃中和,轻身醒睡,沉稳提神之功.茶成了僧侣禅修中超俗脱尘的灵饮 。
唐代禅宗百丈怀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规,僧人坚持“农禅并举”的修行 。炉中添枝香,佛前常供茶 。僧人喜茶,尚茶,茶已成为禅学乃至举行法会固定的供品 。禅与茶的和谐共进,禅为思想文化,茶是自然科学 。
茶养为心养,禅修是心修 。禅与茶的用心,是心与心的印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宁静之时,清净之处,端正跌坐,身心放松,静心思维,悠然神往,和谐世间万事万物 。禅宗初祖达摩在五**下,聚精会神,面壁十年,等来了求师的慧可,传其《楞伽经》:“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 。慧可承受达摩大师法灯心印,成为禅宗第二代祖师 。
一壶禅茶.放以心闲,宽松心情,涤荡心境,释然心怀,细啜慢品,是性灵的享受 。禅与茶一体,茶凝神,禅存真,人“心性无染,心佛众生”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禅茶居有对联:“含山气,品禅茶,方无愧味中岁月;擢冷泉,洗物我,才见得壶里冰心 。”茶与禅,相离而相近,性同而神合,茶,入禅新鲜活力,禅,注茶神穷意境 。
禅修,导养神气,增力添勇;喝茶,陶冶神情,益人神智 。东林寺禅师慧远以茶修文,曾用自制的茗茶款待陶渊明,一起品茶吟诗,飘然欲仙 。慧能拜师东山寺五祖弘忍,平日虽做桑茶杂事,但觉神智敏锐.奕奕神采,与主张渐悟的师兄神秀论法时留下千古诗偈:“菩提本无树,明境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把“坐修”与“行修”结合起来,提出自强自立,命运自主的思想,创新禅门的顿悟新思维,开辟了人间化、本土化的南禅宗 。
朱熹,一生以茶修学,曾与武夷的大慧禅师彻夜品茶论禅,人为茶醉,心不醉 。茶,助他神思若泉,酝酿神力,使他从茶理中悟出佛理.豁然通达.转知成智,创立了集儒、释、道为一体的理学 。
敬畏自然.崇尚文明是禅与茶之德 。禅,赋予茶的神明,茶,渗透着禅的品性 。僧人的心识,遵循缘起.对大干世界持着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普遍如是而又确实如是的法则 。僧人的道行,遵守“八戒”之律,维护“好生之德” 。济公和尚,虽好酒嗜茶,却以救贫济困,劝善扶弱.治恶除霸,安乐向上为禅修功德,百姓赞他“神僧活沸” 。
禅的净心,悟然,茶的风雅,神悦,人们赞其美,歌其德 。唐刘贞亮《饮茶十德》中有茶利礼仁、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之德 。范仲淹重清茶,但更重官德:“众人之浊我独清,千人之醉我独醒 。”苏东坡对香、清、甘、活的武夷岩茶品出:“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禅钟,声声警醒人们勿忘心的真善美.清茶,奉献百姓的生活价值 。
茶的韵美,却饱含着茶农鲜明的人格,清明的神志 。一首《制茶谣》道:“人说粮如银,我说茶如金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九复十筛分,道道功夫精 。”禅,有禅德,茶,也有茶德,有道德之人,方能种植和烤制出功德之茶 。
佛学以慈悲为福音,普度众生为福行.要求出家人和俗家弟子,都要除去贪念、色念、恶念等,要有善心、善行、善举,做到持小乘,觉我,持大乘,觉他 。茶与禅交融,善与福的互动 。一篇《饮茶歌》,对禅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勿如飞雨洒轻尘;三饮可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南来北往,人生匆匆,“喝三杯,往事放怀一笑,品几味,浮生朝前再走 。”
【茶禅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