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韵:基础知识篇


建水陶韵:基础知识篇

文章插图
编者按:说到建水陶 , 陶艺家吴白雨先生曾在《建水陶之八美——对建水陶艺术语言的文化解读与审美分析》一文中说 , 建水陶韵美于形、于色、于质、于饰、于工、于韵、于用、于新八美 。在未了解建水陶之前 , 我已被这位“女子”的美给深深吸引了 , 细看它 , 身段竟如此妖娆、艳丽 。这不就是“出水芙蓉”吗?为了进一步了解建水陶韵文化 , 建水陶陶艺师傅普洱应普洱中国网邀请到普洱中国网实体店授课 。下面是小编据陶艺师培训材料整理而成的两篇文字 , 在这里同茶友们分享 。
我国的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 , 到汉代已经有较为完美的陶器 , 至宋代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 , 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一个百花争艳的最佳鼎盛时期 , 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 , 仅次于江西景德镇 , 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 ,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
建水陶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产于清代 , 始于道光年间 , 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 在发展史上 , 素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这里所说的“清有紫陶”的“陶” , 就是今天的建水陶 。可见建水陶在很早时就颇有盛名 。
至今 , 许多人说的建水紫陶 , 确切地来说 , 是建水陶 , 这里存在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上的误区 。因建水陶中紫陶最具有代表性 。紫陶的陶坯成色为紫色 , 从色彩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讲 , 紫色代表着一种高贵、一种高雅 , 古色古香、典雅大方、沉静中不失大气与华丽 。紫色的由来 , 是经过制陶工匠们有意而独具匠心的发挥和创造 。可以说这是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的重大创新 。在陶坯上施泥为彩 , 将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 极大地彰显了建水陶的艺术表现力 。这就造成了人们习惯上称建水陶为建水紫陶 。把建水紫陶称为建水陶更为准确 ,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 建水陶历史悠久 , 是经过历史的打磨无数代人的考究 , 从最初的粗陶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建水紫陶是在这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 , 泥砂腻如膏脂 , 色若紫色霞边 , 型式别具一格 , 犹如浑然天成紫陶 , 但事物应该要追本溯源 , 追寻它最原始出处 , 这样才更加自然美丽 。
二 , 建水陶还有其他成色的陶 , 如陶坯上有暗红色的、白色的、灰绿色的、砖黄色的、紫色的 , 这就不能完全称为建水紫陶 。
三 , 建水陶产自云南建水 , 用地方命名更能彰显它的独特文化魅力 。
四 , 两者的文化表现不同 。最初的建水陶身并没篆刻上任何图案 , 是后来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得那样丰富多样的 。
综上所述 , 建水陶是一个大范围 , 建水紫陶只是是建水陶的一部分 。可以说建水紫陶是建水陶 , 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建水陶是建水紫陶 。
以上是关于建水陶的介绍 , 那么是否有人就在怀疑 , 且不经意的想问 , 建水陶与紫陶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 为什么要更正它们的称呼呢?那我可以告诉大家 , 正因为存在两者之间的信息交叉 , 长时间误导了人们意识 , 分不清哪个是先 , 哪个是后 , 这也造成了今天概念上的误区 。
外链一:建水陶韵之四美
材质之美——建陶采用天然粘土烧制而成 , 又经过特殊打磨抛光 , 其色黑红相间 , 古朴典雅、厚重大气 。
造型之美——建陶造型多以简洁、大方为主 , 没有其它陶类多变 , 这是工艺的局限所致 。
构成之美——建陶装饰是直接用毛笔书画 , 其构图时须随器形的变化而变化 , 形成了特殊的构成之美和动感之美 。
书画之美——书画是建陶的灵魂 , 它又将诗词、篆刻等融入其中,使其内涵更加丰富 , 耐人寻味堪称叫“绝” 。中国书画同源 , 讲求格调和意境 , 这需作者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更须有一颗以艺制陶之心 。才能把这种书画的格调和意境篆刻在陶身上 。艺术的境界源于作者的学识修养以及情感的融入 。没有作者本身的神韵也就没有建水陶的神韵 。
外链二:建陶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境
建陶之美来自于材质与书画的巧妙结合 , 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首先得讲究线条质量 。线条在书画艺术中造型写意的基础 , 有着独立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意境 。书法与诗词结合又产生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 印在其上起了款识之用 , 也有点睛之妙 。
建陶的生命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而产生的意境 , 同时更需要艺术家的情感融入情感和意境才是艺术的真谛 。“意”是寄情 , “境”由心生 , 意在笔先 , 只有寄情于作品才会产生意境 , 有了意境之作才能引发观者的思绪和遐想 , 产生共鸣 , 才能成就高雅文化艺术 , 才能在建水陶上找到了一个绝美的文化载体 。
作者:艾文华 游太思【建水陶韵:基础知识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