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吻图案在介绍完坐龙后,瓷库中国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器中的鸱吻图案 。鸱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和陶瓷器具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
图1:绿釉鸱吻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
图2:元代三彩鸱吻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 。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 。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 。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 。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 。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 。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 。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 。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 。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 。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 。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 。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 。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 。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 。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
【鸱吻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