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蚕

地蚕,多年生40-50cm 。根茎横走,肉质,肥大 。茎具四槽 。叶柄长1-4.5cm,轮伞花序腋生,4-6花,组成穗状花序;花梗长约1mm,萼筒长4mm,齿5;花冠淡紫至紫蓝色,亦有淡红色,冠筒长约7mm,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内面近基部1/3处有水平向微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状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下唇水平开展,较廓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前对稍长,花丝丝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花柱丝状,略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 。小坚果黑色 。花期4-5月 。
植物简介地蚕,多年生40-50cm 。根茎横走,肉质,肥大 。茎具四槽 。叶柄长1-4.5cm,轮伞花序腋生,4-6花,组成穗状花序;花梗长约1mm,萼筒长4mm,齿5;花冠淡紫至紫蓝色,亦有淡红色,冠筒长约7mm,外面在上面被微柔毛,内面近基部1/3处有水平向微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长圆状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下唇水平开展,较廓卵圆形,外面被微柔毛,内面在中部散布微柔毛,3裂,中裂片最大,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前对稍长,花丝丝状,中部以下被微柔毛,花药卵圆形;花柱丝状,略超出雄蕊,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杯状 。小坚果黑色 。花期4-5月 。

地蚕

文章插图
地蚕的功效和作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
《本草拾遗》:"根: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
《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
《生草药性备要》:"根茎:祛风去湿 。浸酒?筋骨 。"
《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 。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
《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
《浙江民间草药》:"根茎:善治风痹,止吐血 。"
《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 。治中风口眼歪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
《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
《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祛风散湿,凉血利尿 。治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血尿 。"
地蚕

文章插图
地蚕的药用价值【别名】:土冬虫草、白冬虫草、白虫草、肺痨草
【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地蚕Stachya geobombycis C. Y. Wu,以块茎入药 。秋季采,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 。
【性味归经】:①《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②《贵州草药》:“性平,味甘微辛 。”归肺,肝,脾经 。
【功能主治】:益肾润肺,滋阴补血,清热除烦 。用于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吐血,盗汗,贫血,小儿疳积 。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 。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田地及草丛湿地上 。海拔170-700米 。模式标本采自浙江龙泉 。 
【采收和储藏】:秋生采收根茎,洗净,鲜用或蒸熟晒干备用 。
【地蚕】【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及广西 。
中药化学成分】:全草含水苏碱(Stachydrine)、胆碱(Choline)、水苏糖(Stachyose) 。
地蚕

文章插图
地蚕的副作用副作用是药物选择性作用差引起的,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作用 。不管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应该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当用药的时候发生的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停药,找医生、药师咨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
地蚕的使用禁忌《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
《闽东本草》:"脏寒者忌用;多服令人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