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历史渊源有哪些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那么网友们知道惊蛰历史渊源有哪些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惊蛰历史渊源有哪些

文章插图
1、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按黄经度数编排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
2、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3、“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相传是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因此,“启蛰”的名称便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
【惊蛰历史渊源有哪些】以上就是对于惊蛰历史渊源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