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医药组织架构

【明清中医药组织架构】明代 , 太医院 , 秩正三品 , 有院使、院判 , 下有御医、吏目 。 生药库、惠民药局各有大使、副使 。 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 , 南京仍置太医院、生药库、 惠民药局 , 员额减少 。
 
太医院的职责有:①为皇宫大臣、外国使者医疗疾病;②医生的晋升与考选;③太医子弟的教育;④药物的采办 。
 
药物管理机关:①御药房 ,  属于内府 , 洪武六年(1373)置 , 嘉靖十五年(1536)改为圣济殿 , 又设御药库诏御医轮值供事 。 其职责是辨验药材、检定制剂;验收保管各地贡供的药品 。 ②惠民药局 , 承袭前制 , 洪武三年置 , 地方也有设置 , 治疗贫病的士兵和平民 , 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经费不足 , 多名存实亡 。

清代 , 太医院 , 有院使、左右院判 , 掌医政及医疗 , 下有御医、吏目、医士、医员(司医疗);医生、切造生(司加工药剂)等职 。 历朝员额增减不一 。
 
太医院太医都以所业专科分班侍值 。 此外也受委承担王公大臣、国外使者、 驸马、军营、监狱、 试场的医疗及辨验药材等工作 。 太医院职官的升补和告退也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
 
顺治十年(1653)设御药房、隶太医院 , 管理药物的采办、贮存和配制 。 侍值内府设东、西御药房 , 西药房归院使、院判及御医、吏目 , 分班轮值 , 东药房则归御医、吏目及医士 , 分班轮值 。
 
清代无惠民药局的设置 , 而有地方性的官办社会抚恤 机关 , 如育婴堂、普济堂、养济院等 。 清末在资本主义民主的压力下 , 体制作了革新 , 民政部内设卫生司 , 郎中为最高官职、员外郎次之 , 下有主事、小京 官、医官等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