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
文章插图
上一次讲到了兄弟,这一次讲朋友——“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
“交友”,就是交朋友 。什么是朋友呢?肯定要有相同的爱好,也就是要“投分”——能说到一块儿,才能成为朋友 。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一个意思 。上一次,我们说到《诗经》里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兄弟之间平时可能因为利益闹别扭,一旦有外敌入侵,还是血浓于水,兄弟们又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打完仗之后,兄弟又不如“友朋(生)” 。为什么不如“友朋”?就是因为“友朋”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这是讲朋友跟兄弟之间的差异 。
文章插图
朋友之间怎么交往呢?就是“切磨箴规” 。“切磨”这两个字,也来自《诗经》 。《诗经·卫风》里有一首《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淇,就是淇水——一条河,在河南一带 。奥,是水边弯弯曲曲的地方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君子就像淇水边的竹子一样,青翠欲滴 。君子们在一起做什么?“切、磋、琢、磨” 。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喜欢玉器,玉器怎么做?切、磋、琢、磨 。古代制玉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有电动工具,很容易,古代纯粹靠手工,用绳子掺上金刚砂,一点、一点打磨…… 。做一件玉器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大件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 。为什么古代玉器那么珍贵?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制作太困难 。君子,就像制玉一样,也需要“切、磋、琢、磨” 。朋友们相互交往,就是“切、磋、琢、磨”的过程 。
文章插图
这是经典里讲的朋友 。那有没有别的朋友?当然有!《水浒传》里多了——“你有我有全都有,风风火火闯九州” 。这也是朋友——酒肉朋友 。这样的朋友不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你也吃不上饭,我也吃不上饭,但加到一起,我们就都有饭吃了,人多力量大嘛!不过,这种从利害出发的朋友,也会因利害起争端、闹内讧 。没有共同利害的时候,这样的朋友还能不能在一起?难说!这是个大问题,就像刚才讲《论语》时提到的和珅,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一切 。如果把利益去掉,还剩什么?现实社会里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 。为什么要淡如水?就是要把利害去掉,这样沉淀下来的才是纯正的友情,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话是这样讲,但很难做到 。为什么“人生难得一知己”?就是因为牵扯太多利益 。
文章插图
下面是“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这句话又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
“仁慈”,以前讲过很多次 。墙上挂的这些“仁、义、礼、智、信”,第一个就是“仁” 。那什么是“仁”?我们看这个字,左边是“亻”,右边是“二”,所以古人说:“二人成仁”——两个人才能成为“仁” 。两个人怎么就成“仁”了?古人有一种解释,叫“人相偶” 。大家看木偶戏,后面有人牵线支配,木偶在前面表演,还有唱双簧的,也是一个人在后面说,一个人在前面表演,都是这种意思 。也就是说,在社会上,两个人之间有了这种融洽的关系,把关系处好了,就是“仁”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好?以前讲过很多次,就是心里要装着别人,把别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别人就是什么样的人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你冲一个人笑,他也会冲你笑;你冲孩子发怒,孩子身体里的激素就会分泌,他也会处于愤怒状态 。人就是这样,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 。当然,这里面不能掺杂其他因素,不能掺杂利益,不能掺杂以往的纠葛 。“仁”,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的关系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更不是什么人的发明,而是从人性里“长”出来的 。也就是说,“仁”有人性的根基 。这种根基又是什么?
刚才讲“仁慈”,下面是“隐恻” 。实际上,原词是“恻隐”,是孟子讲的,也就是刚才说的“根基” 。
孟子说,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让之心(或者叫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生而有之的,也叫“人之四端” 。为什么叫“四端”?端,就是端点、起点 。从这“四心”(也就是“四端”)出发,就能培养出仁、义、礼、智——恻隐之心,培养出来是仁;羞恶之心,培养出来是义;恭敬之心,培养出来是礼;是非之心,培养出来是智 。我们今天不讲后“三心”,只讲恻隐之心 。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的箴什么意思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孟子为什么说人有恻隐之心?他举了个例子,把这件事说透了 。假如你看到一个小孩,只会爬,还不会走,如果他爬到井边,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你心里会怎么样?一紧或者一抽!你可能不认识小孩的父母,也不想讨好小孩的父母,但是你看到小孩要掉到井里,会不自主地上前把他抱开,离开危险的地方,这就是恻隐之心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同情心,不是怜悯、同情那个意思,而是一种对情感的感受、体验 。你看到孩子要掉下去,为什么心里会抽一下?如果是你要掉下去,你会是什么感觉?这两种感觉本来就是同一种感觉 。也就是刚才说的“把别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通过这种恻隐之心,我们就能把自己和其他人有一个比较、换位 。在这个基础上,也就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别人向你发怒,你心里不高兴,你就要想,你冲别人发怒时,别人心里的感受跟你是一样的;你夸奖别人两句,别人心里什么感觉?你想一想,别人夸你,你是什么感觉 。这些都是一样的道理,也是人和人相处的基础 。
文章插图
实际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是顺应人性的,而不是违背人性 。有人一说到传统文化,就是这不好、那不好,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以理杀人” 。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过”的成分,但它的根基是从人性出发的 。
说到这儿,多说几句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怎么教育孩子,举了很多例子,说“天性教育”是害人的毒鸡汤,“释放孩子的天性”就是“放养”,最终会把孩子变成没规矩、不懂事儿、残忍的“小魔头”,似乎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是“释放天性”的结果 。
说心里话,这篇文章我认真看了,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根本没有理解“天性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天性教育”就是没有规矩?!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根本不是,那是糊涂教育!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天性教育”——基于人性的教育 。这种人性不仅仅是你的人性,你喜欢做什么?还有别人的人性,别人喜欢做什么?你看到别人的东西好、想拿走的时候,还要想到,别人看到你的东西好,也会想拿走,这是完全对等的事 。这种教育怎么会是放养?!怎么会是不守规矩、不立规矩?!我从事法律工作这么多年,审过几百件刑事案子,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法律有最好解释:“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你把别人的父亲、哥哥杀了,别人会报复,也会把你的父亲、哥哥杀掉,所以杀人就等于杀了自己 。为了避免冤冤相报,也就有了规矩、法律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因为它同样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前提 。
文章插图
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也是人性的合理发展,而不是外在的、强加的,所以说传统文化教育是最符合人性的教育 。
推荐阅读
- 什么软件可以交友靠谱 什么交友软件靠谱
- 现在有什么好的聊天交友软件 现在有什么交友软件
- 什么是有效交友 交友是什么
- 有什么好的交友软件免费的 现在什么交友软件好还免费
- 同城交友用什么软件最好 同城交友什么软件好用
- 好用的附近交友app 现在有什么好的交友app
- 不要收费的交友网站 什么交友网站不花钱
- 有什么附近人交友软件吗 有没有什么附近交友的软件
- 什么交友软件找对象好 什么软件可以找对象
- 大学生现在用什么交友软件 学生交友用什么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