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格的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影响人格的三大要素 。其中,遗传素质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环境因素是人格的外界影响因素,后天教育习得因素是人格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 。
1.遗传素质因素
每一个人均有其不同的遗传特征,个体的生命机能活动是在遗传基因作用的基础上呈现其多样性与适应性的 。遗传除与体质形成有关系外,亦在一定范围内奠定新生个体将要形成的人格基础 。故《灵枢·通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讨论个性特征时,皆将“形”(躯体)与“性”(人格)并论 。宋·朱熹对此有更为明确的论述:“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秉 。有得木气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 。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则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塞而不发 。水火亦然 。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朱子语类》卷一百) 。
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源于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基因的差异,源于雄性与雌性激素水平的差异 。雄激素水平与攻击性直接相关,而雌激素和孕激素与扶幼行为相关 。当然,两性性别角色与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虽有先天遗传的生物学基础,却也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性别角色的学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男性更具攻击性、支配性、竞争性、冒险性;女性更易被说服、易受暗示、易表现从众行为与依赖性,更具有情绪表达性,更多表现为焦虑、抑郁与恐惧情绪等 。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有时可明显改变人的人格特点,《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故贵脱势”、“尝富后贫”等,都可导致人格改变,如由骄纵任性、傲慢自负等变易为抑郁厌世,或自责自弃,或消沉颓废,甚至因此而引起身心疾病 。人所处社会环境又常与饮食、居处等相关联,而这些因素在塑造社会群体的个性特征时,都起到一定作用 。如以肉食为主者,多慓悍粗犷,尚勇尚武;素食之出家人则淡泊和顺,二者适成对照 。此外,人们常学习模仿与自己处于相同地位或角色的人的行为来行事处世,久而久之,模仿发展为定势,变成习惯固定下来,此亦是社会环境影响人格的一个方面 。
3.后天教育习得因素
后天教育习得因素的来源,首先是家庭、家庭成员和家庭教育方式,属于第二位的则是学校 。如果说家庭是无意识的教育场所,则学校是有意识的、主动教育的阵地 。第三是社会 。职业和工作性质对人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会根据职业的要求,巩固或改变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而又会影响许多性格特征 。荀子曾强调个性主要是后天教化所促成的,他把此过程称作“积”,含有逐渐累积、潜移默化之义,并指出接受教育、遵从师法、改变环境等都促进着“积”的过程,从而塑造着个性 。宋·张载则指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子全书》),认为学习最大的益处,在于完善自己的人格 。
另外,人的体质、人格虽分别与生理、心理有关,相互间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一定的形质及生理特征,使个体容易表现出某种人格类型,而人格特征在长期的显现中,又影响生理特性,与体质产生互动作用 。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克拉西谟即发现体型与精神疾病类型有相关性,于是提出了气质分类的体型说,将气质划分为矮胖型(又称肥胖型)、主动型(又称力士型)、无力型(又称瘦长型)、发育不良型(又称畸形型) 。人格也会受一些慢性疾病因素的影响,如慢性肝病日久,容易变得焦虑急躁、动辄发怒等 。
【影响人格的因素】
推荐阅读
- 对从业人员的教育有哪些
- 是的,这就是人生,2018年扎心的话,第一句就戳心!
- 新鲜的椰子肉怎么吃
- 心梗后期可以活多久,心肌梗塞之后可以活多久的时间
- 安吉白茶的特点
- 朱丹puma什么梗
- 减法的定义 数学减法定义详解
- 17年奇骏空调滤怎么更换
- 雷火灸的禁忌症
- t10是什么材质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