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

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 , 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 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 , 就可以看出 , 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 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 , 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 , 史称“茶兴于唐” 。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 , 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
这期间 , 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 , 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 , 属于土贡性质 ,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 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 , 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 , 向朝廷进贡茶叶 , 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 , 官营督造 , 专业制作贡茶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 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 , 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 , 就有贡品茶膏进献 , 即“贡建洲茶膏 , 制以异味 , 胶以金缕 , 名曰耐重儿 , 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 , 我们不难发现:第一 , “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 , 外部用金丝芽装扮 , 显示贵重;第三 , 数量极少 , 只有八枚 , 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 。凸显珍贵 。
因此,茶膏一亮相 , 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 , 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 ,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 , 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 , 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
那么 , 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 , 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 , 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 , 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 , 在空气氧化作用下 , 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 , 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 , 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
而且陆羽认为 , 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 , 这里指的“皱” , 是含膏的表现 , 即外形褶皱 , 茶汁流失少、茶味浓 。《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 , 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
但是 ,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 虽然陆羽在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 , 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 , 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 , 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 , 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 , 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 , 都属于“含膏”的性质 。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 , 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