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 北京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中签率计算方式


阶梯中签率说明
【附表 北京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中签率计算方式】(一)阶梯中签率说明
根据个人参加摇号的累计次数计算阶梯数,按照阶梯数设置阶梯中签率 。阶梯中签率适用于个人普通小客车配置指标摇号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个人已经累计计算的阶梯数不变 。即:累计参加摇号6次(含)以内未中签的,阶梯数为1;每多参加摇号6次,增加1个阶梯数 , 以此类推 。
2021年1月1日起,在以往累计计算的阶梯数不变的基础上,个人每多参加摇号2次,增加1个阶梯数,以此类推 。
具有有效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准驾车型驾驶证(C5)的申请人 , 额外增加1个阶梯数 。
个人普通指标中签后失效,再次提交配置指标申请的 , 取得新的申请编码 , 摇号次数从0开始重新累计 , 阶梯数根据重新累计的摇号次数重新计算 。
根据上述阶梯数计算规则,阶梯数为1的,中签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阶梯数为2的,中签率自动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的2倍;阶梯数为3的,中签率自动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的3倍;阶梯数为4的,中签率自动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的4倍……以此类推 。申请人累计计算的阶梯数不同 , 其对应的摇号中签概率不同,即为:阶梯中签率 。
2021年1月1日以后的阶梯中签率对照表:
附表 北京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中签率计算方式

文章插图
2020年12月31日以前的阶梯中签率对照表:
附表 北京个人小客车指标阶梯中签率计算方式

文章插图
注:2021年1月1日前后均参与摇号的申请人 , 根据以上两个表格,阶梯数、中签率分别求和计算 。
(二)参与摇号情况查询
申请人可在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 网址:https://xkczb.jtw.beijing.gov.cn/)登录后进入用户中心,在配置指标功能区点击“我的个人申请”进入申请表页面,在申请表页面可查看累计参加摇号的次数,点击“摇号详情”可查看已参加摇号的期数 。
(三)当期基准中签率
当期基准中签率=当期个人普通指标配额总数/(阶梯数为1的人数×1+阶梯数为2的人数×2+阶梯数为3的人数×3+……)
阶梯数为1的申请人 , 其中签率是当期基准中签率,摇号池中,该申请人的申请编码仅对应1个摇号基数序号 。
阶梯数为2或2以上的申请人,其中签率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的2倍(或多倍) , 摇号池中,该申请人的申请编码对应2个(或多个)摇号基数序号 , 当其中一个摇号基数序号中签,该申请编码即中签 。
注1:摇号程序保证每个申请编码对应的多个摇号基数序号最多只能摇中一个 。
注2:申请人可登录系统进入用户中心,在结果公示功能区点击“普通指标摇号池编码公布”,查看每期申请编码对应的摇号基数序号 。
(四)摇号基数序号
摇号基数序号是摇号月25日在公证人员的公证下,由工作人员按规则为审核通过的申请编码分配的序号,形成摇号池数据库文件 , 并刻盘封存,将参与26日的摇号 。
具体分配规则:首先,将当期所有审核通过的申请编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分配序号;然后,第二阶梯及以上的申请编码继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 接在后面继续分配一次序号;再然后,第三阶梯及以上的申请编码继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 接在后面继续分配一次序号;以此类推 。
当期摇号基数序号总数=阶梯数为1的人数×1+阶梯数为2的人数×2+阶梯数为3的人数×3+……
(五)阶梯中签率的实现
摇号程序从当期所有摇号基数序号中随机抽取中签者,高阶梯的申请编码对应多个摇号基数序号,因此,其中签率为当期基准中签率的多倍 。摇号程序确保高阶梯申请编码的多个摇号基数序号最多只能摇中一个,当其中一个摇号基数序号中签,该申请编码(对应的申请人)即中签 。
(六)摇号过程的三重随机
第一重随机:
第一重随机是指:申请编码的产生是随机的 。申请编码共13位,前4位是在填报申请时由系统产生的4位随机数,申请人有三次选择机会;后9位是提交申请时,由系统按申请提交时间产生的顺序号 。
第二重随机:
第二重随机是指:6位种子数的产生是随机的 。6位种子数的产生按时间先后依次设置了以下随机环节:
一、摇号月25日,在公证人员的公证下随机抽取10位申请人代表 。
二、摇号月26日在摇号现场 , 首先10位申请人代表按照到场的先后顺序,依次落座在1至10号座位;由工作人员操作摇号机选取申请人代表 , 被抽中的申请人代表负责启动摇号机,摇号机将随机抽取摇号球 , 摇号球对应的数字即为随机种子数 。
第三重随机:
第三重随机是指:国标“线性同余发生器”的摇号算法 。该算法确保了摇号池中每个摇号基数序号的中签概率相同 。经过技术方案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摇号算法的基础为国标《GB/T10111—2008<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中的线性同余发生器 。该发生器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产生随机数的方法 。(参见国标GB/T10111—2008规范性附录C)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