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与近邻的春节食谱(上)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时值新春佳节 , 男女老少都爱互道吉利话 , 祈愿平安喜乐 , 诸事顺遂 。除了口头书面的讨彩头 , 中国人也热衷于将新春祝愿融入美食之中 。
一道道寄托美好心愿的菜肴点心 , 让春节的餐桌喜气洋洋 , 祝福着祥和欢乐的吉祥中国年 。
这方面 , 会吃的上海人同样尤其擅长发挥想象 , 老上海与他们近邻的春节食谱里 , 处处有讲究 , 点滴都喜庆 。
八宝饭、元宝茶、元宝鱼
说到讨彩的上海新春美食 , “宝”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词” 。
第一个“宝”是八宝饭 , 寓意丰足发财 , 甜蜜幸福 。八宝饭的“八宝”并非呆板规矩 , 烹饪者可依照口味 , 参考物料行情 , 拟定独具特色的“八宝” 。
1911年 , 《俞氏空中烹饪:教授班》杂志给出的八宝饭食谱 , 将“八宝”定义为“糯米、豆沙、糖莲子、红瓜、青梅、瓜子仁、蜜枣、桂圆” 。
而在1929年《大常识》杂志的八宝饭教程里 , “八宝”就被调成了“白糯米、玉盆、芡实、桂圆、贡枣、蜜樱桃、桂花、莲子” 。
到了1940年《现代家庭》杂志介绍八宝饭时 , 八样食材已大大简化 , 也增添了葡萄干这类传统海派八宝饭里不常添加的新颖佐料 。
不过 , 无论食材怎么变换 , 八宝饭在老上海人心中的年菜地位始终不曾撼动 。笔者外公是客居宁波的老上海 , 虽离乡多年 , 前几日准备年夜饭 , 他报出的第一个菜名还是八宝饭 , 把它看得比“正菜”还重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35年《儿童晨报》上的八宝饭制作图解
第二个“宝”是元宝茶 。
1946年 , 《立报》将喝元宝茶与“喊恭喜发财” , 并列为上海春节期间祈福财运滚滚的重要仪式 。
所谓元宝茶 , 其实就是在绿茶里添入两颗冰糖橄榄 , 取橄榄的元宝象征 , 求个财运 。
1919年正月初七 , 《新闻报》对上海元宝茶习俗介绍道:“沪上各茶肆自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起 , 每家必卖橄榄茶 , 或五日 , 或十日” 。
1929年《大常识》提醒读者 , 春节期间去茶馆喝元宝茶时 , 别忘了给茶倌赏些小费:“大概起码四角 , 多则一元 。”
1937年新春 , 曹钟岳到某茶馆喝茶解渴 , 茶博士给他沏了元宝茶 , 不曾想这简简单单的一次喝茶 , 却让他颇感不自在 , 甚至在《上海报》专门写文吐槽 。
第一重尴尬是 , 曹不知“元宝”为何物 , 尝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所谓“元宝”竟然只是“两颗蹩脚橄榄” 。结账时 , 更尴尬的一幕发生了 , 曹按标价付了茶钱 , 不料茶倌追着对他说到:“先生 , 尚差九枚!” , 没错 , 曹正是漏了春节期间元宝茶的“附加费”!
不过 , 元宝茶也并非是茶馆敛财手段 , 一些茶馆往往会用元宝茶钱 , 贴上些许让利 , 采办年礼回馈给老主顾 。
1947年 , 《苏州明报》记载的当地某茶馆案例 , 就为常来客奉上了橘子(大吉)、橄榄(元宝)、粽子(高中)等寓意吉祥的新春伴手礼 , 变相把元宝差钱还赠给了消费者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37年《立报》上的元宝茶漫画
第三个“宝” , 是元宝鱼 。
按照习俗 , 正月初四到初五的这一夜 , 是“接财神”的重要日子 。在长三角许多地区 , 正月初四、初五都少不了元宝鱼这件“愉神”食材 。近代长三角地区的元宝鱼 , 大多选用通体泛金红色的鲤鱼 。
推荐阅读
- 春节七天,上海人最爱吃啥?高端预制菜、沙糖桔成人气王
- 老村落变身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 宝蓝与希然双排解释两人关系:不告白就是最好朋友
- 夜话丨刘心武:炒米糖开水与糖瓜儿
- 老广必备的年味小吃居然是个贬义词?
- 40 年柑橘种植老把式 今年看上了啥品种?
- 当你觉得老公不爱你了,那就一定要理性思考
- 老公带情人回家逼宫,7天后我的银行账号多了五十万
- 老公一直不去上班,我该怎么办?
- 老妈和老婆二选一,最后我还是选了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