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园|对人体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种心律失常,原来是它!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康健园|对人体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种心律失常,原来是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房颤是对人体生命和健康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种心律失常 。可怕的是 , 房颤可使脑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5倍 , 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 , 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及标本兼治的治则对于房颤转复心律、预防血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
正常情况下 , 窦房结作为心脏的司令部支配心房的收缩舒张 , 当心房不听司令部命令时 , 各部分的心肌各自为政 , 杂乱无章的自行收缩便发生了房颤 。房颤发作时 , 每分钟心房率可达350-600次 , 而且毫无规律可言 , 进而可能影响整个心脏的正常跳动 。
房颤的发生率在1%~2%之间 , 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 , 其发生率仅为0.5% , 但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 , 可高达8% , 一般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不过近年来临床上无基础疾病的中青年也并不罕见 , 尤其是高节奏、高紧张状态的人更易患病 。
房颤发生时一般会出现如心悸、眩晕、晕厥、气短、胸闷等情况 , 部分患者甚至会有眼前发黑、头晕昏倒的情况发生 。根据这些症状发作的时间及终止情况 , 临床上可划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
然而如此危险的房颤 , 有近三分之一在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 尤其是轻度的心悸、胸部不适且能自行终止者最易被忽视和漏诊 , 甚至有些患者直接以脑卒中作为“首次发作”的表现 。
在日常生活中 , 数心跳、摸脉搏可帮助早期发现房颤迹象 。房颤发作时脉搏往往会有显著变化 , 比如跳动次数增快(>100次/分)或是跳动不整齐 。发现异常迹象时 , 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 。老年人、生活压力大的中青年及合并疾病较多的患者 , 更应重视每年体检 , 帮助发现隐匿性房颤 。
房颤的治疗强调长期综合管理 , 在治疗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基础上积极预防血栓栓塞 ,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瓣膜疾病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 其他患者需经过专业评估(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出血风险等综合因素)后判断是否需要开始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等) 。临床上转复窦性心律常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 各自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 导管消融也存在一定风险及复发的问题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以及标本兼治的治则对于转复心律、预防血栓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 。
房颤在中医里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 , 脉象分为促、结、代、涩、雀啄等 。早在《黄帝内经》就对心悸的症状、脉象、预后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 后张仲景提出了“心悸”一名 , 其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心悸发作时的脉结代、促脉 , 确立了伤寒心悸理论 。其病位在心 , 其本在肾 , 以心肾阴虚 , 虚热内扰为主 , 一般分为四种证型: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心虚胆怯证、气阴两虚证 。在治疗方面 , 《伤寒论》首创炙甘草汤 , 具有益气养阴 , 补血复脉之功效 , 治脉结代 , 心动悸之证 , 合并不同证型或疾病者 , 或加血府逐瘀汤以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滞度;或加补阳还五汤以增强补气活血;或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温阳通脉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房颤是否危险 , 并不取决于患者症状的轻重 , 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到专科医院行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分层 , 由专科医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来说 , 如果不及时治疗 , 房颤并没有自愈的倾向 , 并且阵发性房颤患者随着发作次数增多 , 发作时间往往也会延长 , 甚至有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 , 因为房颤的反复发作或者连续刺激引起心房电生理重构 , 出现房颤连缀效应 , 即房颤本身可引起房颤(“房颤致房颤”) , 使后续治疗难度加大 , 脑卒中和心衰的风险也进一步增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