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生死公式 看《信条》之前 请牢记“诺兰公式”

原创 子戈 第十放映室
诺兰回来了。
9月4号,新作《信条》正式登陆院线。
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部烧脑大作。”
更有人声称:“不看三遍以上,你绝对别想看懂。”
好吧,让我们相信你。
趁着《信条》之前,我们赶紧来聊聊诺兰。
谈什么?
聊诺兰是怎样一位导演,以及他的制胜秘诀。
对此,我总结了一个“诺兰公式”。
要想看懂诺兰,请先牢记这一公式。
01
该怎样定义诺兰?
对此,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他是一个电影人。
在纪录片《阴阳相成》中,以诺兰为首的“胶片派”大战以詹姆斯·卡梅隆、乔治·卢卡斯为首的“数字派”,双方各执一词。
那是2012年,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
有趣的是,卡梅隆、卢卡斯这批老导演反倒是最先接受甚至拥护数字摄影的人,而诺兰这个中生代导演,这个以其作品的“先锋性”闻名于世的电影宠儿,却对数字嗤之以鼻,一心钟情于胶片。
诺兰说:“胶片成像的颗粒感是数字图像无法复制的独特魅力。”
他更进一步宣称:“胶片消失于历史,将是电影的耻辱。”
他不仅说话,而且言行一致。
从出道至今,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包括新作《信条》也不例外。
是这种感觉吗?还是固执?
多少都有一点。
但我更愿意用另一个词来形容:真爱。
但凡我们真的爱上一个人或一件事,我们总是希望对方不要变,一切都维持最初遇见时的样子。
什么电影对诺兰来说。
自从7岁那年,当他第一次拿起父亲的超级八毫米摄影机,把玩偶摆成各种姿势,拍摄定格动画的时候,这份爱就已经定型。
电影只是“爱”的信条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
比如坚持2D,拒绝3D。
这对于诺兰这种级别的商业片大导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先不说艺术性。3D电影更贵,能获得更高的票房回报,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诺兰偏偏不用。
对此,他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虽然我不用3D技术,但我拍的每一部都是3D电影。”
为什么?
因为在诺兰看来,电影艺术的特点就是用2D平面构建一个3D立体空。
这种“制造幻觉”的能力,电影本来就具备,再用3D技术不是画蛇添足了吗?
再者,诺兰的另一个艰巨的坚持是,现实生活中能拍的不需要数字特效。
这话说起来简单,背后是无穷无尽的困难。
以两部电影为例:《盗梦空间》空和《星际穿越》。
《盗梦空间》里有个名场面:旋转走廊。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旋转走廊不是特效做的,而是实景搭出来的。
诺兰将长达100英尺的走廊吊在一个可自由旋转的巨型圆环中,进行实拍。诺兰把100英尺的走廊挂在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巨大圆圈里,拍了一张实拍。
光搭这个景,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实际成片只有短短几分钟。
是善意的。
还有《星际穿越》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四维超立方体”,同样也是实景搭建。
把一个抽象概念还原为真实场景。
可以想象,这背后的工程是巨大的。
设计、建造、组装,样样都是难题。
如此大费周折,诺兰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想让演员成天面对一块绿布表演。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激发出最真实的情感。
科幻场景如此,更不用说真实场景了。
还记得《星际穿越》里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吗?
是的,这也是事实。
为此,诺兰让剧组花半年时间,真的种了500亩的玉米地。
拍完戏,我把玉米卖了,赚了点小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