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成 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方可成 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文章图片

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对这项新技术寄予厚望,希望它能脱离线下世界积累的老年,带来一个更丰富、更自由、更平等的社会。甚至被称为“实现平等的利器”。
几十年后的今天,早期的乌托邦想象已经破灭。甚至可以说,数字技术并没有抹去社交聚会中的不平等,反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化。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有可能改变吗?
数字鸿沟已经消失
【方可成 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那些认为互联网在早期会带来平等的人给出的一个理由是,新媒体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让全世界的信息都变得唾手可得。只要你有一个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偏远地区和底层的人都能获得同样高质量的信息。这样,贫富之间的信息差距就被消除了。这个理由的前半部分是对的,但后半部分与真实发生的事情相差甚远。事实上,如今获取信息的材料成本非常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大部分人都有智能手机,几百块钱就能买到,还能轻松上网。信息真的唾手可得。然而,手头有电子设备并不意味着拥有有效使用这些设备的意识和能力。当然,你可以在网上学习和寻求知识,在人类智慧的宝库中徜徉,但现实是更多的人被娱乐内容所吸引,甚至沉迷其中。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使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呈现出鲜明的阶级特征。来自中上阶层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来提高自己,而来自下层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沉迷于游戏和Tik Tok。2018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报道,揭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依靠互联网获得巨额财富的硅谷大亨们,却在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因为他们知道,手机里有太多刻意设计的让人上瘾的应用。例如,脸书前行政助理、现就职于扎克伯格发起的慈善组织的雅典娜·沙巴里亚说:“我确信我们的手机里有一个恶魔,这个恶魔正在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她还认为,一个班级的冠军是最后一个有手机的孩子。硅谷的父母甚至和保姆签订了“不准用手机”的合同。此类合同往往规定保姆不能在孩子面前使用任何带屏幕的电子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除非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与上述硅谷家长对电子产品的高度警惕形成对比的,是电子产品在中低收入家庭孩子中的普及。曾经,“数字鸿沟”意味着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使用最先进的电子产品,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不能上网。如今,新的“数字鸿沟”似乎消失了。这意味着富裕家庭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越来越少,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亲近自然,玩实体玩具,有更多的线下人际互动,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沉迷于手机应用。美国非营利组织Common Sense Media曾发布研究数据: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各种屏幕上花费8小时7分钟,而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每天仅花费4小时42分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比较很容易理解:电子产品便宜,可以用来替代其他更贵的东西。例如,对于负担不起保姆的贫困家庭来说,送走孩子已经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在这种巨大的差距下,数字技术越普及,社会不平等可能就越严重。

方可成 方可成:数字科技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文章图片

巨头垄断下更隐藏的不平等
我相信互联网是带来平等的利器。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创造了无数新的机会,可以让普通人白手起家,让业余者一夜成名,颠覆精英主导的权力结构。在早期,这个判断可能已经实现了。在硅谷,有才华的青少年在车库或宿舍创业,凭借聪明才智成为暴发户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如今,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巨头垄断的局面,草根成功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与互联网的特点有关。正如科技博主Ben Thompson所说,互联网服务的网络效应让赢者通吃成为常态,让科技平台有了天然的垄断倾向。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当你周围的大多数人都在使用微信时,你实际上别无选择。而对于微信来说,增加一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快速扩张。与此同时,巨头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以几个美国巨头为例。在搜索结果中,谷歌被怀疑将自己的产品置于更高的位置,以引导更多流量流向自己。此外,谷歌的广告服务也存在信息不透明、赢家通吃的问题。脸书的内部文件显示,他们一度将Instagram视为威胁,应对的方法是通过收购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对于买不到的,直接复制核心功能。亚马逊首先利用低价优势取得垄断地位,然后利用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数据开发自己的产品,带走利润。可以说,曾经在其他行业上演的剧情,在互联网行业再次上演。此外,在高科技的外衣下,互联网经济中的不平等更难被看到和监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