逭怎么读 想和不言和 暗和不明和:崇祯十一年明朝的“议和”之念

崇祯十年,在清朝再次进攻朝鲜和皮岛之时,明朝正忙于平定北方的农民军。当时,熊文灿节制直隶、湖广、河南、四川、山西、陕西军队,统筹进攻农民军。崇祯十年是大旱之年,当年闰四月,刑科给事中上言:“今日之旱,殆非寻常灾异也,天下财赋之地,已空其半,又遇骄阳亢旱,吴、越、楚、豫、燕、齐之间不知几千万里,是所未尽空者,殆将并空矣。”到了六月,山东跟河南一带又发生了蝗灾。蝗虫遮空蔽目,农作物大受其害,也因此,很多衣食无着的农民加入了起义军,农民起义方兴未艾。
当年八月,农民起义军攻打中都凤阳,张率军抵扬州附近。但是当时明朝的运气并没有耗尽,明朝西北的一位政治明星,也是达到了他履历的巅峰,那就是洪承畴。洪承畴,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学者。洪承畴是明代九边地区兴起的肱股大臣。他在天启朝担任陕西的政治使者,崇祯元年陕西爆发了反明农民起义。“盗贼开始流动,明庄烈帝得以接管疆土,延请隋太守、陕西三边太守,并多次攻打贼渠,增设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督办豫、山、陕、川、湖等军务”,陕西延绥是崇祯十年十二月,洪承畴、孙传庭勾结围歼北方农民军。崇祯十一年上半年,洪承畴率军攻打农民军,取得了之前空的胜利。各路农民军先后被明朝打败,张投奔明朝,李自成被隐藏在深山峡谷之中。
崇祯帝运筹攻剿农民军十年,终于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彻底扑灭农民起义之火的可能。到崇祯十一年八月,明朝基本击败了各主要农民军,各股民军“降略尽”。当时也是李自成人生的“至暗时刻”,麾下大军为洪承畴击败进而被遣散,只能只身一人骑着骡子躲进了湖北跟河南交界的山区,开始了“潜龙在渊”的时段。也就是在这种明朝内部秩序逐渐稳定的大背景下,明朝和皇太极再次开始了议和协商。
明廷为何羞于公开议和
其实在崇祯朝之前,明朝同边疆势力的议和并不罕见,其中一些议和,主流观点也予以了正面评价,如初中历史教科书对隆庆至万历初期的“俺答封贡”的论述,“课本以二段小字叙述俺答汗为促进蒙汉和好所作的努力,蒙汉互市的热闹情景,并配有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市场载歌载舞的插图”,反映了明蒙议和带来的和平和安定。实际上,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中兴的实现,“俺答封贡”是最为重要的外因。“俺答封贡”是明朝空前绝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结束了明朝同蒙古近二百年的争斗,明朝的北部边疆至少有80%的地方实现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在“俺答封贡”的背景下,张居正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内政、进行改革,也能集中兵力处理另外20%边镇的边患,而不是常年疲于奔波、应对边疆事宜。
在中国古代,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和平谈判并不少见。以北宋与大辽的联盟为例。北宋虽然倾尽全国之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经历了多次激战,大部分都被击败。宋太宗赵怡文光义,差点被大辽俘虏。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是有野心的。但是北方边疆在空之前就已经崛起为强大的大辽,并且有着直接治理汉区的执念,所以北宋的君主和官员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长期的对抗和损失,宋和辽都觉得百姓不安、统治者不安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宋真宗在北宋时,与大辽结盟,此后的百年间两国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史学家指责北宋未能收复幽区,但并不否认对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即北宋的相对繁荣也是建立在结盟的基础上,大辽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崇祯十一年六月,明朝边将与清国协商议和,辽东巡抚方一藻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崇祯帝,他认为,此时明朝军队相对孱弱,对内需弹压农民军,对外需应对满蒙联军,实在是顾此失彼、国力不支,因此主张同清国议和。在方一藻看来,议和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因为隆庆朝时明朝曾与漠南蒙古议和息兵、万历时实现了俺答封贡。方一藻的建议,得到了兵部尚书杨嗣昌的支持。结合崇祯朝明朝与清国的关系来说,议和并非不能选择。其实不仅是崇祯帝,甚至包括一些权臣,都觉得同清国长期对峙,消弱了明朝自身的实力,内心有议和的念想。但是他们都太要面子,或者是缺乏担当,害怕议和从己出而遭到言官的群起批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