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音乐 未来音乐战场:从“听音乐”到“用音乐”( 二 )


隔行如隔山。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用音乐”的需求,但却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B端的需求下,音乐综合服务品牌应运而生。国外常见类似的模式,版权所有者将版权授予发行平台,再由发行平台将音乐版权授予下游B端企业,版权所有者和发行平台均可从中获得费用。
比如美国知名的版权交易平台Audio Jungle,一年前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全球最大的音乐授权平台Songtradr获得资本认可。去年3月,其宣布完成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并收购音乐授权机构Big Sync Music进行入股。
在国内市场,综合音乐服务品牌得到进一步升级。在爱听卓乐云新发布的子品牌卓乐云,拥有面向物联网智能硬件、汽车、手机等B端企业的较为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云音乐整合服务,提升企业使用版权音乐的效率。
此前,爱听音乐的卓乐一直致力于深度培育物联网智能终端场景。今年5月,她与贝当和酷狗音乐达成战略合作,为他们提供音乐整合服务,并联合推出了一款音乐app——为智能大屏电视定制的——贝当酷狗音乐。
如今,这项服务在云上的成功,意味着有“用音乐”需求的企业可以获得更成熟的解决方案、标准化的音乐授权流程和专业的内容运维服务。音乐领域的这一产业变革,有望弥补B端专业服务中数字音乐版权的空空白。
从“听音乐”到“用音乐”
纵观音乐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音乐需求从“听音乐”到“用音乐”的转变。卓乐云的推出,是TME与卓乐共同加码“用音乐”市场的决心,符合数字音乐市场的发展规律。
2015年,国家监管部门首次将音乐作为重点治理领域,音乐版权概念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发现播放器里能听的歌越来越少,有时候还得被压成几个平台。
行业方面的反应甚至更强烈。TME、网易云音乐、夏密音乐三年打响版权战,在国家说服他们互相给予版权后,版权战才稍微降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使得版权购买成本上升。原来几千万的代理权被炒到了几亿,所有的钱都进了几大唱片公司的口袋。
与高昂的版权购买成本不匹配的是国内用户的付费意愿极低。
根据2020年Q1财务报告,国外音乐流媒体巨头Spotify月活2.86亿,付费用户数1.3亿,付费率45%。相比之下,腾讯音乐的订阅付费用户率仅为6.5%。这种收入模式并不理想和完善,但要提高用户的付费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市场教育过程。与其在产业链下游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成为上游,向ToB市场发力。
听歌竞争激烈,而使用音乐的市场依然广阔。开展B端音乐整合业务,可以进一步开发内容的长尾价值,提升营收能力。现在,我爱听卓乐打造卓乐云,继续发展B端音乐产业,可见TME在数字音乐领域加B端布局的决心。此外,卓乐还宣布,2020年下半年,物联网智能硬件将作为重要战略方向,更多的B端企业将共同满足C端用户的音乐娱乐需求。
目前看来,用户端的格局已经基本固定,如果继续竞争,恐怕收益未必高于成本。因此,互联网音乐巨头们加紧脚步,从上游发起进攻,占据版权发行的主导地位。一旦成功,整个数字音乐领域很可能易手,不再完全由传统唱片公司主导。
长期来看,随着版权发行平台的成熟,版权环境会越来越好,数字音乐的使用场景会不断扩大,“用音乐”的市场也会迅速扩大。可以预见,这个市场很快将不再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
结束
经理|变更
前媒体人,公关,现在全职从媒体技术
2018年钛媒体十大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