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 趣读 | 国语为什么要定北京话?

广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地都有一个城市传说:家乡的方言离变成普通话只有一票之遥。但其实没有一种方言能撼动北京话的地位。
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的母语只差一点点普通话,广东、河南、四川、江苏、陕西都有这样的传说。大意是因为一票或者两三票的差距,我没有选择普通话;西南官话(四川话)甚至拿到了各方言的全票;湖北话比较犀利,说一个好朋友投票的时候上了厕所,导致投票很差。失去“禁”,真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遗憾,回眸百年。
这些说法流传很广,有群众基础,甚至很多学者都相信。比如厦大中文系的易中天教授,在专门研究方言的《华达方言》一书中,也认为民国国会曾经以投票的方式决定国语,而粤语几乎是因为粤语议员多才入选的。好在孙中山先生把大局放在第一位,和广东议员一个个谈完,就让位于北京话。我们以此为例,具体讨论民谣。

趣读 趣读 | 国语为什么要定北京话?


文章图片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也认为粤语几乎被投票定为国语。
北方话压粤语,跑普通话
确定标准普通话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过程。说普通话要看议员选举,跟让政客投牛顿或者莱布尼茨一样荒谬。事实上,自民国以来,全国已有三次建立标准国语的会议,即1913年的“语音统一会议”、1923年的“全国语言统一预备会议(第五次会议)”和1955年的“国字改革会议”,其中只有第一次会议勉强能符合谣言内容。
当时民国初年,社会呼唤教育改革,建立国语成为当务之急。在时任教育部长蔡元培的倡议下,召开了民国“语音统一大会”,各省在会上进行了投票。
但首先,代表们不是各省的成员,而是行业内的专家,要求至少以下四项中的一项:“1。精通音韵学;2.申通小学;3.会说一种或多种外语;4.“通晓多种方言”,最终确定专家共80人,大部分是教育部选拔出来的,其中广东只有4人,江苏17人,浙江9人,直隶7人,都远远超过广东,完全没有广东人多的问题。

趣读 趣读 | 国语为什么要定北京话?


文章图片

2014年9月10日,广州。“讲古人”就是用粤语说“笑傲江湖”/视觉中国
其次,即使在当时的国会内部,广东议员也没有多数优势。当时的中华民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是仿照美国的。除少数民族地区外,为了对各省公平,每个省有10名参议员;众议院议员按人口规模分配,每80万选民增加一名议员,以示民意。最终广东省在众议院获得30席,仅与浙江并列第七。由此可见,即使在国会中以人头投票,广东人也没有机会。
至于投票的内容,并不是选择哪种方言作为国语的问题。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普通话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是常识,没有异议。
专家之间的分歧只在于,有人建议以北京话为标准,称之为“静音派”,也有人建议北京话失去了音准和尖群,失去了节奏和准确性,而古话、南话等方言仍然保留着这两个特点。因此,建议对北京话进行人工修改,形成真正的“国语”,称为“国音派”。
当时会议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是以静音为蓝本,人为修改的。纠正的方式是投六七千个常用词,逐字确定读音。这就是所谓的省投票的由来。由此可见,各省的投票内容根本不是选择哪种方言,而是如何在北京话的基础上,一个字一个字的稍加修正,最终修正的结果依然是“十九(90%)以上竟然与北京语音重合”。这次确立的发音标准叫老国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