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金仓 从出土简帛破解《山海经》身世之谜( 二 )


这些帛画与楚、山海经的帛书一起,呈现了战国至汉初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信仰世界。
桃木驱鬼,荣蓉避孕...《山海经》中的神话有着深厚的“知识”背景
陈敏珍介绍说,除了帛书和绘画之外,《山海经》的线索也可以在战国秦汉简牍中找到。比如简牍《日书》(类似于古人用来择时推断好坏的《黄历》,从楚简到秦简、汉简,可见其流行程度)与《山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
《天书》中的“穷奇”是一种吃梦的神兽。通过向它祈祷,噩梦可以被驱除,而“穷奇”在《山海经》中有类似的描述。还有“在房中为神,掘豺泉,有赤豺,马尾,狗头,烹食,美”的记载。这个“马尾辫狗头”的“红豺”,颇像《山海经》里的妖怪。
《山海经》不仅记载了所有的自然事物,还涉及到大量的食谱材料。最典型的方式是用桃木驱鬼——虽然在本版《山海经》中没有发现,但东汉王充《论衡》引用的《山海经》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日书》还记载了用桃、刺、桑木、竹等植物驱鬼的仪式,以及用白石、黄土等矿物质驱鬼的做法。
“这些类似的内容,可以帮助后人理解《山海经》的作者为何对各地的植物和矿物都有如此持久的记载。”陈敏珍说,《山海经》就像一本“实用指南”,常常有强烈的记录各种动植物的目的。
比如说到“蓉蓉”这种植物,就指出吃了会导致不孕不育,其原因是这种植物不结籽。”这需要通过“相似律”等巫术原理来理解,这是早期文明社会“巫医不分”的反映。马王堆的医书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材料。”陈敏珍说。
地理上,这些竹帛文献大多来自楚国。《山海经》研究的权威袁珂曾断言《山海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人,竹帛文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的说法。
"在先秦文献中,除《山海经》和《归藏》外,还记载了大量神话的作品."根据陈敏珍的说法,“鬼藏”,根据传说,是商人的《易经》,它已经死了。后人根据残存的文字做了大量的编纂工作。王家台阿沁竹简《归藏》的发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线索。
秦简《归藏》中涉及女娲、黄帝、颜地、蚩尤、夏柒、余强、赤武、黄武等神话形象,可与《山海经》相对读。陈敏珍说:《易》在王官手中,《归藏》中的材料表明,《山海经》中所谓的“神话”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知识背景。"
陈敏珍说《山海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虽然有些认识不准确,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现在说的科技,在古代往往是方术承担的,比如地理、化学、医学、生物等。“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地理有相当充分的认识,对动植物有广泛的认识,对医学有不断的探索。如果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山海经》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山海经》不是一部“神话书”,它记录了超现实的山川、动植物为“方书”服务
许多读者把《山海经》当成神话的书来读。毕竟,那些熟悉的关于神话的故事都是在《山海经》里读到的,但是陈敏珍说《山海经》不是神话的书。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常金仓指出,《山海经》实际上是战国时期“造神运动”的产物,书中涉及的“神话”并非上古先民传下来的,而是战国时期术士的再创造。
陈敏珍说,东周以前,知识和学问都是由在朝廷任职的王官垄断的。随着王刚的解散,知识转移了,“学者”阶层崛起了。这些“士”包括继承王官“学”的百家和继承王官“术”的术士。前者崇尚政治论,后者迎合统治者求仙求医的热情。战国时期,上层贵族提倡养生不死之道。“方术”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妄想症理论盛极一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