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出血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 二 )
⑵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一度昏迷,后来完全清醒或有意识好转,但很快又陷入昏迷。这类患者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病例,容易确诊,但临床上这类患者不到1/3。
⑶原发性脑损伤较重,伤后持续昏迷,并逐渐加深。颅内血肿的体征往往被原发性脑挫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容易误诊。
CT表现:大多数硬膜外血肿(85%)有典型的CT表现:颅骨内板下有双凸或高密度影,硬膜外血肿梭形边缘清晰,CT值40hu-100hu;部分血肿可见小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短、新鲜出血(密度低于血凝块)所致,混有血凝块后退时溢出的血清;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间隙渗入颅外软组织;骨窗位置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表现为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低形成较晚,CT扫描时可能溶解,呈稍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患者受伤时无症状,后来出现慢性硬膜外血肿。此时增强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增强包膜,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MRI表现:大部分血肿发生在直接接受暴力的部位,有局部骨折和头皮血肿,但血肿一般有限,不超过颅缝边界。硬膜外血肿的形态变化与CT相似。血肿呈双凸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血肿信号强度的变化与血肿年龄有关。急性期T1加权成像上,血肿信号与脑实质信号相似。T2加权成像显示血肿呈低信号。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和T2加权像均显示高信号强度。此外,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患侧大脑皮层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距颅骨内极的距离增大,脑表面(皮质)的血管向内移动,提示有脑外占位病变的征象,导致诊断明确。
硬膜下血肿的病因与硬膜外血肿相似。多为外伤所致的后颅骨骨折屏障或脑膜血管破裂所致,位置在脑膜和颅骨之间。但不同的是,CT显示范围较广的新月形高密度阴影,可跨颅缝。
【硬膜外出血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疾病的原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是由于加速暴力导致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被撕裂,或脑挫伤、脑血管破裂出血,多发生在病灶对位。绝大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都有轻微头部损伤的病史,尤其是在老年人的前额或枕骨区域。儿童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双侧,多为出生损伤所致。
1.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严重且迅速恶化,特别是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比较少见,昏迷逐渐加深。颅内压升高较早,脑疝出现较快,多见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症状。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病史不清楚,可能有轻伤史。慢性颅内高压的症状常出现在伤后1 ~ 3个月,如头痛、视力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有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精神障碍等。病灶症状为偏瘫和失语。
3.检查
1) x射线平片检查
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伴有颅骨骨折,而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可出现脑压迹、蝶鞍增大、骨吸收。
2)头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大脑表面新月形或半月形的高密度区域。但在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半月形混合密度或等密度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的核磁共振扫描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磁共振成像在T1和T2上显示高信号。
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加和局灶性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儿童。一般慢性颅内高压的症状出现在伤后3周到几个月,大多可以通过头颅的CT扫描确诊。
对待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推荐阅读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过年,7岁男孩夜里狂奔500米迎接:一年只回来两三次
- 老公的婚外情是旧情绵绵不决,我该如何选择
- 女孩子外冷内热,怎么办?
- 婚姻外的感情分离,要经历三个阶段
- 炸鸡柳加个料汁,外焦里嫩、酸甜开胃,一盘被我和孩子吃了个精光
- 咖喱猪排饭,健康实惠比外卖强百倍,孩子们吃得开心极了
- 面条这样做,爽滑筋道又好吃,比外面卖的强多了!
- 婚外感情伤害老公的5个策略
- 咸蛋黄肉松烤饭团,香喷喷的营养又好吃,比外卖的健康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