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摆浮搁 欧阳中石:马连良先生留给后人的启示( 八 )


当然,艺术效果并不是马先生都做的,但应该说明,都是在马先生的艺术思想中形成的。例如,在胡琴桑麻先生之前,马先生还没有开口,“进门”就为“唱”创造了一个合适的情境,与“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运动。当然,马先生没有拉胡琴,而是拉了李慕良先生的手。我确信李慕良先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可以肯定的是,马先生的艺术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浓缩,这个胡琴也具有了马派的艺术特色。无论是鼓还是,包括服装设计,包括“跟包”,都对马先生艺术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都是马先生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但这也是马先生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马先生的艺术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涉及面极其广泛的艺术体系。
我对马先生的艺术成就有自己的评价;对他的影响要充分估计。
马老师的弟子没有查阅他的学生档案,但都有记录。我觉得那些没有抛下大门向老师学习,而是私人学者的人不应该被忽视,因为他们恐怕远远超过那些正在录音的人。不是马派标榜的,而是经常捋其思想的人比私。这方面没有做过调查,但可以想见,后辈演员可以间接借鉴马派的艺术因素!别的不说了,还有几个人还坚持挂那根又粗又粗的丝带?几乎都换了瘦瘦的“黑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白领,甚至可以瞥见演员的嘴。多帅多漂亮!官服加水牙,褶皱选暗花等等,都是马老师送的!有几个,在老线,无论是第一路还是第二路,甚至是第三路的“里子”,都自然而然的接受了马派的影响。
其实马老师的艺术影响力远远大于老人,尤其是在表演方面,强调的是表达进戏,能感染观众。在这方面,任何一个组建过马团的人,无论是相亲对象,还是美颜,甚至是小丑,都有很深的体会。
再者,马老师的艺术影响力不止京剧!就服装而言,即使是昆曲这样的老戏,穿的都是改良的褶裥,学士巾,黑三口,都是兼顾了马老师的艺术,可见其影响之广,已经渗透到很多兄弟剧里了。
综上所述,在“新”字里,不是马老师在跟着谁,而是人在跟着马老师的问题。所以在艺术和外貌上,马马先生是一个时代的领袖。可以说马先生是京剧里的短命艺人,与时俱进吗?
转发/分享让更多粉丝和朋友一起学习

单摆浮搁 欧阳中石:马连良先生留给后人的启示


文章图片

一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