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人 20年最好的国产片,至少身边一半人这么说( 二 )


没了影子。
下一个画面,洋洋回到家,保姆马上责备道:怎么全身湿漉漉的?
赶快去把衣服换了,不然着凉。
她永远都不知道,她刚刚差点就失去了一个孩子。
这是生活平静下的凶险。
也是人与人之间注定的孤独——
哪怕一个人在自己生活里已经惊涛骇浪了。
别人感受到的,可能也是若无其事。
“一一”这个片名,如果竖着写,就像没有交集的平行线——
一。
一。
靠得再近,也没办法在终点相通。
不就像电影中的一家人?也像现实里的千家万户。
一半,一半
电影里有太多的镜像。
高楼大厦、街道、高架桥和灯光投射在玻璃上面。
在都市倒影的投射下,躲藏在玻璃之后的人,只剩下模糊的轮廓,表情也淹没于都市的倒影中。
通过玻璃,反射出重叠、驳杂又分离的都市人面目。
镜像出离于本体。
是杨德昌想要捕捉到的“另一半”。
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
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
我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这样,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
这段话充满了孩子气。
可是仔细想想洋洋这句对白,其实颇有深意。
我们的日常,难道不是时常忽略事情的另一半吗?
被老师冤枉,可是老师却只相信看到自己的那一半事情,全然不愿意去理会洋洋的说辞。
在老师眼里,这个只爱拍奇怪照片的洋洋,是个“负能量”十足的学生。
不仅仅只有洋洋,《一一》中的其他人物的另一半同样被忽视。
成年人总是习惯在别人面前伪装自己,生怕被人觉得自己不是个成熟的大人。
坚强的外表下,事实是怎么样呢?
NJ把全部的钱投到了公司,可是公司破产的话,他将一无所有。
妻子有稳定的事业和人际关系,可是却被一成不变的生活磨平了自己。
小舅子就更加难堪了,借出去的钱总是有借无还,而自己还陷入到和旧情人的纠缠中。
等等。
这些羞于启齿的事实,都隐藏在了生活的背面。
既然心灵布满老茧的成年人发现不了,那就交给儿童吧!
洋洋拿起了相机,正是想笨拙地提醒成年人——
你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早已麻木,可生活还有另一面。
片名“一一”就像一组镜像和倒影,提醒着我们,事情总有看不见的另一半。
把这个逻辑放大到整个生命,生的另一半则是死。
电影开始于一场婚礼,终结于一场葬礼。
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人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一个寓意着生,一个寓意着死。
从婚礼到葬礼,仿佛经历了一个人的一生。
《一一》通过人生的“仪式”——阿弟结婚、婆婆生病、孩子出生、婆婆死去将大家聚集到了一起。
“仪式”是人生的一种延宕,人只有被突发事件阻滞的时候,才会停下来思考和反省自己。
影片的最后,那些难以排遣的苦闷似乎得到了释然,大人们终于发现了生活的另一面。
一次,真的已经够了
杨德昌在解释《一一》的片名时还说道:
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前,总会低声数着“a one and a two and a …… ”来定节奏,英文片名由此而来,表示片中内容并没有紧张、沉重、或者压迫感,生命的调子应该像一阕爵士乐曲。
“a one and a two ”就像是在说“放轻松”,哪怕在死亡面前。
《一一》中与死亡走得最近的是婆婆。
婆婆的生病,让电影始终透出着死亡的不安。
婆婆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这一家人私密的内心。
在跟婆婆的倾诉中,妻子意识到了自己干瘪的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