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银河村:温棚种植点“绿”成金

“去年人均收入18200元 , 位居全县行政村第一 。”10月9日 , 贺兰县金贵镇银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振锋 , 在村部和工作人员商议合作社分红事宜 , 村里55名入股的村民今年可以领到分红了 。
2002年 , 银河村人乘着贺兰县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的“头班车” , 迎来第一次建设温棚高潮 。3年时间 , 温棚数量从20栋增加到1000多栋 。设施温棚把“菜篮子”和“钱袋子”连接了起来 , 也连起了银河村在外打工农民的返乡之路 。
马泽红是银河村最早开始养牛贩牛的生意人 , 因前期投入大 , 收益并不好 。但凭着生意人的灵敏 , 他看到村里发展温棚的前景 , 便下决心回村种温棚 。不到5年时间 , 马泽红不仅买了小轿车 , 还在县城买了楼房 。“现在家里大棚忙不过来 , 有时候还要雇人干活 。”马泽红坦言 , 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
2006年开始 , 贺兰县设施温棚建设处于饱和状态 , 银河村遇到了“成长的烦恼”:蔬菜结构单一、价格低迷、销路受限 。
一系列问题成为马振锋牵挂的大事 , 他暗下决心化解农户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 , 为农户重新树立发展设施温棚的决心 。
“那时候 , 银川周边村子都在建温棚 , 很多村因为市场行情不好温棚都拆掉了 。”马振锋回忆 , 他带领村干部深入北环批发市场调查了解后发现:宁夏本地蔬菜只占市场总量的30% , 大量的蔬菜要从外地输入 , 银河村蔬菜品质好 , 运输成本低 , 具有占有银川市场的优势 。
马振锋深知效益是最有说服力的 , 他带头流转群众80亩土地 , 建设32栋温棚 , 扩大自家规模 , 用行动诠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决心 。
2008年春节 ,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冻坏了部分蔬菜 , 但菜价却一路猛涨 。从春天开始 , 银河村出现了第二次建设温棚的高潮 , 农户彻底打消了顾虑 , 不到3年时间 , 全村建成设施温棚2700栋 。“村里成立合作社 , 我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 , 投了7万块钱 , 每两年分红一次 , 一次能分1.4万元 。”村民吴建忠是村里合作社55名入股村民中入股最多的一个 。最早他以跑小货车为生 , 自从村里开始发展温棚种植 , 他便毫不犹豫把小车卖了跟着马振锋发展大棚种植 。“咱农民一辈子离不开土地 , 干啥都不如在自己土地上种菜让人踏实 。”吴建忠笑言 , 如今他种了3栋温棚 , 再加上分红今年的收入也有8万元了 。
马振锋牵头组建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 , 依托全村现有设施蔬菜大棚基地 , 建设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和蔬菜交易集散中心 , 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温棚入股、参与经营管理等形式 , 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 , 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经营” , 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2005年 , 银河村联合银行开展信用贷款 , 3年贷款1000多万元 , 无一人欠款 。”
“2009年银河蔬菜成功注册为‘金贵’牌蔬菜 , 被自治区评为著名商标 。”
“2014年银河村建成蔬菜冷链基地 , 蔬菜可以错峰销售 , 避开滞销期 , 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银河村一件件喜事让马振锋如数家珍 。
销路一打开 , 蔬菜变成宝 。“金贵”牌无公害蔬菜供应到上海、浙江、山东等地 , 走进大型农贸市场 , 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 , 银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 银河村群众点“绿”成金 , 依靠设施温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
(采访人员张晓慧文/图)
贺兰县银河村:温棚种植点“绿”成金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