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北方有句俚语,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估计昨天不少北方的朋友们都吃上了饺子 。从这一天开始,全国各地就进入了比较遭罪的,酷热难耐的伏天时节了,不信你抬头看看头顶上的太阳......多么辉煌!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为什么“入伏”的时间经常不一样?怎么计算的?
每年的三伏天开始时间略有不同,这么说来一定是有什么计算的依据可以参照 。其实很简单,就是按照老祖宗的历法规定来的 。“夏至三庚便数伏”,这就是伏天开始的依据 。翻译过来就是,每年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就是伏天了 。
知道了依据出处,那就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Q1:每年夏至是什么时候?
每年夏至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6月20日、21日或22日这三天中的一天(至于为什么夏至无外乎这几天,今天就不展开讨论了) 。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Q2:在了解“庚日”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天干”和“地支”?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来记载时间的方法 。
什么是天干呢?天干的数字有10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
那什么是地支呢?地支的数字是12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没错,就是十二生肖前面的那些个字 。
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可以排列组合出许多计时用的名字了,例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今年是公历2019年,农历上用天干地支的算法叫做“己亥年”,即己亥猪年 。天干地支交叉配合60次,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甲子了 。
Q3:“庚日”是个什么鬼??
这里的“庚”,就是天干里面的一个数字—“庚” 。古人用天干+地支的方法,来给每一天都命上“名字”,类似于现在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什么的 。在古代没有星期几,人们就用甲子日,甲丑日,甲寅日来区分每一天 。因此就会有“庚”字与“子、丑、寅、卯、辰......”12个数字搭配命名的日子 。无论是庚寅,还是庚亥,只要带“庚”字,就是一个“庚日” 。
另外,因为天干是10个字组成了,因此每个庚日与庚日之间相隔10天是固定不变的 。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搞清楚了这些内容,那究竟为什么入伏的日子经常不一样呢?
那是由于农历闰月、闰年等原因,虽然夏至无外乎6月20、21、22号这三天,但夏至这一天对照的天干地支日历却并不固定 。例如,2017~2019年的夏至都是6月21日,但他们对应天干地支日历却分别为“己卯日”、“甲申日”和“己丑日” 。
按照历法规定,入伏那一天是要从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其他日子都不行,因此入伏的日子是经常变化的 。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再以2019年为例,夏至(6月21日)的第二天即6月22日是第一个“庚日”,叫“庚寅日”,第二个“庚日”是10天之后的7月2日“庚子日”,第三个“庚日”是又10天之后的7月12日“庚戌日” 。所以,今年入伏的日子是第三个“庚日”—7月12日庚戌日 。虽然每年入伏的日子都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变化,入伏时间不会超出7月11日~7月21日这个范围 。
为什么三伏有时候30天,有时候40天?
这个问题问得好!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要好好说说头伏、中伏、末伏的问题 。
头伏刚才说了,是从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也就是今年的7月12日,持续十天,即7月12日~21日 。
末伏是怎么定义的呢?末伏俗称“秋老虎”,是指从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计算的10天 。今年8月8日立秋,8月11日是第一个庚日——庚辰日 。因此末伏就是8月11日~8月20日的10天,特点是早晚凉快,中午依旧炎热 。
说到这,估计大家已经猜出来了,这头伏和末伏的时间都是有明确定义的,那差出来的这10天肯定就得找中伏算账了 。
中伏就是介于头伏与末伏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三伏中最热的时候 。那为什么中伏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呢?我们还要关注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夏至与立秋 。
夏至的时间我们知道是相对固定的,其实立秋这个节气也一样,固定在每年8月7、8、9日中的一天 。因此,夏至和立秋中间间隔的时间也是相对较为固定的 。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庚日不固定啊!夏至和立秋之间有时可能存在4个庚日,有时也可能存在5个庚日 。如果一过完立秋马上就有庚日(进入末伏),那4个庚日的可能性就较大;如果过完立秋后七八天才有第一个庚日,那5个庚日基本就妥妥的了 。筒子们,一个庚日就是10天啊,如果存在5个庚日,是不是就比4个庚日多出了10天来?
一般来讲,5个庚日的概率会大一些,也就是说中伏20天的几率会大,即三伏共40天的情况一般较为常见 。
“伏”到底指什么?
其实“三伏”中的“伏”就是潜伏的意思 。
夏至之后,虽然白昼会开始变得越来越短,但始终还是昼长夜短 。而这一段时间北半球的光照是一年中最强烈的时候,白天光照在大地上积聚的能量,在短短的夜晚根本来不及消退,这样日复一日地“烘烤”、“汗蒸”,就会让北半球的温度持续升高 。加之这段时间雨水增多,湿度自然上升,体表感觉更加黏腻,因此就比较痛苦了 。三伏天的英文说法是:dog days,看来“热成狗”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因此,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下,“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低下”,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尽量昼伏夜出,宜伏不宜动,这就是“伏”字所蕴含的意义 。
三伏防暑小贴士
虽然伏天热得人浑身难受,但是四两还要提醒一下大家,三伏天最忌讳的还是贪凉 。三伏天本是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如果经常吃喝一些冰镇的食物饮料,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和影响 。该出汗的时候就得出汗,空调也不可过于贪恋 。
文章的最后,给仍需坚持在户外高温作业的朋友们送上一道清凉解暑的上等饮品:养生绿豆汤 。
“头伏”“中伏”“末伏”,这个“伏”到底是什么?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