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 从边缘人到国民作家:沈从文小说的传播史
一个
改革开放前,沈从文逐渐被人遗忘
沈从文晚年,读他的人不多。评论家对当时的作家进行了排名。他是一个很少被人记住的名字,好像他就要死了。但现在,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名字。我的一个中文系老师在知网上查询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时候说,关于沈从文的论文数量仅次于鲁迅,不亚于张爱玲和莫言。沈从文经历了人生边缘的大起大落和死后的辉煌。
上世纪70年代,如果有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国民水准很高的小说家,很少有人相信。采访人员舒新宇曾回忆:
“1975年深秋,我去湘西花垣县参加省里举办的一个创作班。在吉首换车时,我们一行人聚集在作家孙建中的家中,突然传出日本要出版沈从文选集的消息,计划在卷首附上一篇关于沈从文描写湘西变化的文章。《人民中国》杂志派了两名采访人员到吉首。”
但当地人的反应却让舒新宇大吃一惊:“哪个是沈从文?”“为什么我们没听说过?”
文章图片
无独有偶,1975年汉学家金去纽约唐人街的一家书店寻找沈从文作品时,书店店员冷冷地说:“沈从文?没有人读他的书——他是个老人。”在当时的中国,很难在书店买到沈从文的作品。
直到沈从文去世,他在内地的知名度非常有限。沈从文《第二次生命》的作者张新颖曾写道:
“沈从文去世了,但国内的消息却出奇地沉寂。5月13日,中国新闻社电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发消息了。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使用了这条新闻;14日,《文艺报》上出现了一篇50字的报道。16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报道——据香港新闻;1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方林已故著名报社采访人员赵超构的讣告,表达了他对“秘密不送丧”消息的强烈质疑。巴金在家看了几天上海和北京的报纸,但找不到老朋友的名字。直到18日,新华社才发表了一篇简单的报道。”
当时,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接到一位台湾采访人员的电话,询问他能否证实沈从文去世的消息。马悦然立即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核实,“令他震惊的是,大使馆文化参赞从未听说过沈从文。台湾省的《中国时报》在沈从文去世三天后发表了马悦然的文章。他说:“作为一名外国观察家,我很难过地发现中国人不知道他们的伟大作品。" "
文章图片
沈从文的前半生
张新颖
乌托邦与上海三联书店
沈从文是建国后、去世前的边缘人,并未受到文坛的重视。改革开放前,他对大陆文学史著作的评论非常有限,大多是批判性的。例如:
1.作者专注于故事的传奇来完成一篇文章的风格,所以故事增加了很多想象中的野蛮,也脱离了它的社会性。他所用的奇异故事大多被认为是浪漫的,文笔也富于幻想。后来题材差的时候,童话和老传说都是按照想象来组织的,用写作技巧传达出一个奇怪、悲伤、没有意义的故事。.....作品中不注重写人物,只用散文讲故事,有时候很拖沓。他自己说,一件事可以发生50种联想,但他无法观察和体验,只能靠想象构建故事。虽然产量很大,但是空的病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才华使他在讲故事方面比写小说成功得多。
——尧尧:《中国新文学史稿》,新文学出版社,1954年
2.作者有意识地把多年天灾人祸和地主压迫下的破落乡村写成丰衣足食、山清水秀的美丽田园,把过着猪狗不如生活的劳动人民写成享受人间温暖、无忧无虑的桃源人。作者从这个阶级的利益出发,试图掩盖地主和农民之间尖锐的矛盾。他很少写地主,偶尔也会写地主,也是美化了的,那么温柔优雅,仿佛是一个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好人。他笔下的农民没有反抗意识,成为没有理想、没有羞耻、没有冷酷的动物。在《丈夫》中,作者描述了农村妇女把出卖身体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的不幸。不仅“可以把每个月两个晚上在城里的钱给留在乡下老实勤劳务农为生的丈夫”,还会像在城里做妻子一样“大方自由”。年轻的丈夫们心情很好地去了船尾的后舱,背着烟囱,“看着河里的风景取乐”。这种歪曲诋毁苦难下层人民的作品,无休无止。
推荐阅读
- 女人对你的真情还是假意,从这3句话就可以看清楚她的真实想法
- 和平精英和菜鸟都有哪些表现,从几个方面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否厉害
- 2022健康宝鸡建设,从基线调查开始……
- 20年的婚姻,从恩爱的小两口变成无话可说、分房睡的“室友”
- 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 刘老实(小小说)
- 社会对女人要求太高,一定要三从四德,要相夫教子
- 夫妻感情破裂往往从不好好沟通开始,做到这,15分钟就搞定爱人
- 为什么同居的人越来越多?
- “我们回不到从前了,要不是为了孩子,我肯定离婚”